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
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
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到村工作後,我沒有著急「跟風」盲目上項目,而是把家搬到了五指山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增近感情,消除隔閡,真情溝通,了解和掌握群眾脫貧致富的真實想法。
為做到精準扶貧,我跑遍了全村17個村民小組,到老黨員、退休幹部、致富能手、貧困戶家中走訪座談,經過一個月的深入走訪調研,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況和第一手資料,為五指山村下一步發展什麼、怎麼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掌握情況後,我緊緊圍繞精準扶貧中心工作,牢記第一書記「抓黨建、促脫貧」的責任和使命,在全面摸排掌握村情的基礎上,從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指導全村經濟發展,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入手,積極投身到駐村幫扶工作中。
俗話說得好,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建立一個好的村「兩委」班子,對全村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我帶頭狠抓班子隊伍建設,堅持學習和議會制度,制定發展經濟規劃,責任到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五指山村「兩委」班子成員團結一致,群眾滿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五指山村黨支部的戰鬥力也得到了上級黨委的認可。
為破解集體收入短板、貧困戶致富無門路的問題,經多方研究論證,我與村「兩委」商議,著手組建成立關嶺綠豐山地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初期,由於沒有前期發展資金,正一籌莫展時,我主動帶頭入股兩萬元,其他村幹部也紛紛帶頭入股,吸引7戶貧困戶用土地入股合作社參與發展產業。我初期嘗試了種植黃瓜和蔬菜,慢慢摸著石頭過河,合作社創建後,當地農戶可以就近務工,為在家留守婦女創造短期就業機會。慢慢地,我們修建了魚塘、蔬菜疏散交易中心,合作社的產業越來越大,群眾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為了解決生產便道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我四處奔走「化緣」,籌集到了關嶺縣政府「一事一議」項目資金500萬元,完成了五指山村通村公路硬化,群眾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困難的時代。
2017年,因為家庭原因,在組織的關心下,我告別了工作3年多的地方,回到原單位工作,我們單位的其他同志接過我手中的接力棒。
令我特別感動的是,幾年過去,有一天我到五指山村走訪,很多群眾依然親切叫我 「熊書記」。
【人物小傳】
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
關嶺自治縣委宣傳部 供稿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賽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