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語林巧遇孔雀開屏
在鳥語林行走的藍白孔雀了 蔡律攝
鳥語林偶遇藍孔雀孔雀開屏。蔡律攝
孔雀開屏最繁盛時候是在3-4月,重慶動物園鳥語林藍孔雀卻在7月開屏,7月11日在鳥語林巧遇孔雀開屏。在綠林樹下,觀鳥林孔雀在屋頂上開屏,先是屁股對著遊客,後又轉身正面開屏,引來遊客關注。能夠自然開屏的只能是雄孔雀。孔雀開屏是為了求偶,防禦。所以說,孔雀開屏,既是一種生殖行為,同時也是一種防禦行為。
潔白無瑕的白孔雀優雅地坐在綠樹樹枝間,構成大自然美麗的剪影。蔡律攝
孔雀屬雞形目,雉科。又名越鳥、南客。被視為「百鳥之王」,是最美麗的觀賞鳥,是吉祥、善良、美麗、華貴的象徵。世上共有兩種孔雀:綠孔雀和藍孔雀。大家所知的白孔雀和黑孔雀其實是藍孔雀的變種。雄孔雀展開尾屏,還不停地做出各種各樣優美的舞蹈動作,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麗,以此吸引雌孔雀。待到它求偶成功之後,便與雌孔雀一起產卵育雛。
蓑羽鶴,是鶴類中個體最小者。通體藍灰色,眼先、頭側、喉和前頸黑色,眼後有一白色耳簇羽極為醒目。前頸黑色羽延長,懸垂於胸部。腳黑色,飛翔時翅尖黑色。棲息於開闊平原草地、草甸沼澤、蘆葦沼澤、葦塘、湖泊、河谷、半荒漠和高原湖泊草甸等各種環境中,有時也到農田地活動,特別是秋冬季節。棲地高度最高可達5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區。
憨憨的大熊貓也有機靈的時候,它用竹葉遮擋住一隻眼睛,另一隻眼睛盯住遊客張望,小熊貓則在樹蔭叢中,為它準備的簡易木臺支架上蹲著,其若無事地透過樹葉向遊人張望。蔡律攝
聰明、機智、想和人類溝通的鷯哥。蔡律攝
鷯哥體長比八哥略大,頭部兩側呈現橙黃色痕跡,叫做「肉垂」和「肉鋸」(不是羽毛),哥和鷯哥都是屬於雀形目下椋鳥科的鳥類,所以它們在習性上有很多共同點:它們棲息地一致,食性一致,習性一致。鷯哥的學舌本領更強,模仿聲音的種類和模仿質量都較高,聲音也更嘹亮。光照時,鷯哥其實不是通體烏黑,而是紫色的腹部(偏向紫銅色).
鷯哥成雙成對,也發現它們不知何因而相互打鬥。蔡律攝
鷯哥是雀形目椋鳥科的鳴禽。全身大致為黑色具紫藍色和銅綠色金屬光澤,特徵為頭側具桔黃色肉垂及肉裾,善鳴,叫聲響亮清晰,能模仿和發出多種有旋律的音調。多變,而且能模仿其他鳥類鳴叫、甚至學會簡單的人類語言。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次生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竹林和混交林中。常與八哥、椋鳥等合群在果樹上覓食。尤常見於林緣及林間小面積的開闊地上,嗜吃野果,兼吃昆蟲。
成雙成對的鴛鴦戲水 蔡律攝
白冠長尾雉 蔡律攝
長尾雉屬的各種鳥的通稱。長尾雉是我國的特產鳥,共有4種。其中較為常見的是白冠長尾雉,羽色絢麗。它具有一種特殊的飛行本領,當由一棵樹飛向另一棵並準備降落時,它可以驟然停止,利用它的長尾作控制,把身體向後一轉,依靠尾羽和翅膀抵住空氣,一下子平平穩穩地落在樹枝上,羽毛絲毫不受任何損傷,是一種森林益鳥,喜在常綠針闊混交林和落葉闊葉喬木林中棲息、隱蔽和覓食,取食鱗翅目的幼蟲、蟲卵,對抑制森林蟲害,維護生態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優雅的體形、豔麗獨特的羽色,極具觀賞價值。
蓑羽鶴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姿態俊美、舉止優雅、穩重端莊,所以把它叫「閨秀鶴」。蔡律攝
蓑羽鶴通體藍灰色,眼先、頭側、喉和前頸黑色,眼後有一白色耳簇羽極為醒目。性膽小而機警,善奔走,叫聲如號角似灰鶴,常遠遠地避開人類,也不願與其他鶴類合群。棲息於開闊平原草地草甸沼澤、蘆葦沼澤、葦塘、湖泊、河谷、半荒漠和高原湖泊草甸等各種環境中。
據報導,每年卻有5萬隻蓑羽鶴飛越了喜馬拉雅山,因為它們要到達在印度的越冬地。蓑羽鶴的體內聚集著巨大的能量,並不是因為它先天的體能因素優勢,而是它們長期在逆境下鍛鍊成就的堅強的意志力。在困境面前,頭腦冷靜,以退為進,思索癥結,尋求破解;在競爭中,臨危不懼,排除幹擾,能屈能伸,顧全大局,抓主要矛盾,勇往直前。
茂密的黑色的枝葉網實際上是鳥兒做的鳥巢。蔡律攝
鷯哥想與人類對話 蔡律攝
鳥語林近距離與鳥兒交流。走進鳥語林,可以發現體驗人類和鳥類和諧共處。鳥兒有美妙的舞姿、絢麗的色彩、芬芳的氣味,如藍孔雀,下午在鳥語林行走,看見鳥兒在我前面蹦蹦跳跳,我放慢腳步,鳥兒見到陌生人並不逃走,相反瞅著眼睛,來到你跟前,我伸出右手,向它表示友好,但遺憾的是沒有什麼給它吃的,我不知這隻鳥叫什麼名字,也不懂鳥語,看見這隻鳥兒用嘴巴把同伴趕走,單獨走出柵欄來到我前面,相距不過幾十釐米,像要與我對話,像要找我要吃的,遺憾我沒有準備什麼食物,也不能隨便餵它。保護鳥類,人和自然界動植物和諧相處,天人合一,這就是一幅生動的圖景。
蔡律 2020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