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手持青龍偃月刀,形象威武,義薄雲天。關公是忠義勇敢的象徵,被尊為「武聖」「武財神」。
關聖帝君簡稱關帝,俗稱關公,即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三國蜀將關羽。關羽,字 雲長,河東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為蜀國統兵鎮守荊州,後敗死麥城,諡為壯繆侯。 傳說關羽死後身首異處,頭葬洛陽,身葬當陽玉泉山,荊州人感其德義,立玉泉祠祀之。 《雲溪友議》稱:「蜀前將軍關羽守荊州,荊州有玉泉祠,……祠曰三郎神,三郎即關 三郎也。」①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載:「唐鹹通亂離後,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入 城,家家恐悚」。②說明唐代尚視其為人鬼之流。宋洪邁《夷堅支志》甲卷九載:「潼 州關雲長廟,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謹。偶像數十軀,其一黃衣急足,面怒而多髯, 執令旗,容狀可畏」。③表明宋代已被廟祀為神。
港臺警匪片中,常常有這樣的詭異場面:
每個香港警局內都供奉著關公像,出警前警察也都喜歡去拜拜……
黑社會在「行動」前,集體拜關二哥,保佑大吉大利……
孫權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
蜀漢政權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
後來,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則建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
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鄉」。
全國能稱「林」墓冢不多,因為那是對聖人墓葬的尊稱,一個是文聖人--孔林;一個武聖人--關林。
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代表,以關羽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例子,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皇帝
年號、時間
封號
東漢
漢獻帝
永漢元年(189年)
受封 漢壽亭侯 爵位
蜀漢
昭烈皇帝
章武元年(221年)
受封 蕩寇將軍、前將軍
蜀漢
蜀漢後主
景耀元年(258年)
壯繆侯
蜀漢
蜀漢後主
炎興元年(263年)
義勇壯繆侯
隋
隋文帝
開皇二年(581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至道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昭烈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元文宗
天曆元年(1328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元文宗
至順二年(1331年)
齊天護國大將軍、檢校尚書、守管淮南節度使,兼山東、河北四門關招討使,兼提調諸宮神、無分地處檢校官、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開府儀同三司、駕前都統軍、無佞侯、壯穆義勇武安英濟王、護國崇寧真君
明
明太祖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太祖皇帝恢復關帝原「前將軍壽亭侯」(之「漢」字久缺)頒旨列入祀典。
明
明神宗
萬曆六年(1578年)
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追封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頒令全國啟建武廟、併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儀、春秋兩祀,此為關羽列入國家祭祀主神之始。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加封[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加封[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清
清文宗
鹹豐五年(1855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關聖大帝,再追封三代為王。
清
清德宗
光緒五年(1879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總二十六字、為歷代最長之封號。
■儒家的「武聖人」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敕封的封號最長,其次為清德宗光緒帝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封號,共26個字,採用了眾多美好的文詞。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合稱「文武二聖」。
■商人的「武財神」
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商業、煙業、描金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信奉他為「財神」。
隨著晉商「匯通天下」的腳步,這位名人老鄉也隨著晉商走遍天下,各地的關廟也紛紛建立,「武財神」的地位進一步確立。
■道教的主神
在關公去世後不久的一段時期內,道教就認為他是天界北極紫微宮的朱衣神,尊稱他為「翊漢天尊」。
宋元時期,道教迅速發展,社會影響空前巨大。關公「解池斬蚩尤」的傳說使道教更受皇家的重視。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賜修關聖廟,宋徽宗於1104年(崇寧三年),封關公為「崇寧真君」等,一定程度上受到道教「降神」作法的影響。
明清兩代,關公在道教的地位更高。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萬曆皇帝朱翊鈞應解州崇寧宮道士張通源之請,賜解州關帝廟曰「英烈」。1614年(萬曆四十二年),張通源又奏請將關公晉封為「帝」。萬曆皇帝遂賜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並在正陽門關帝廟舉行了為期3天的盛大醮典。
關羽受到統治者的崇祀,始於北宋末期。當時金軍不斷南進,北宋江山岌岌可危。 宋徽宗認為可以關羽的「忠勇義氣」,激勵士氣和民心,乃於崇寧元年(1102)至宣和 五年(1123)的二十餘年間,三次追封關羽為忠惠公、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南宋建炎 三年(1129)又加封壯繆義勇王,稱壯繆義勇武安王。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英濟 王,稱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孝宗敕曰:「生立大節,與天地以並傳;沒為神明,亙古 今而不朽。」④在宋王朝的褒崇下,關羽已成為既能以忠義氣節相號召的人間楷模,又 是求雨祈晴、拯救生靈劫難之神。
元明統治者繼續崇奉關羽。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 靈英濟王,遣使祠其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敕建關公廟於南京雞鳴山, 每歲四孟及歲暮遣應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誕辰,又遣南京太常寺官祭。明成祖永樂元 年(1403)建關公廟於北京。萬曆十八年(1590),神宗敕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由王而晉為帝。
萬曆四十二年,敕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並將關羽定為武廟的 主神,與崇祀孔子的文廟並列為文武二聖。
■香港信仰
在香港社會中,各界同樣地推崇和尊敬關羽,尊稱他為「關二哥」或者「關公」等。
傳說關羽年少時擅長簿記與會計,被不少商業人士視其為財神的象徵,故此香港許多商店都供奉關羽,其像多半持《左氏春秋》,不持刀劍,希望能夠藉此保佑店鋪生意興隆。
另外,香港建有不少的祠廟供奉關羽,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十分有名。
港英時期,法庭處理一些無頭案時,採取土洋結合的方式,在關廟「斬雞頭,斷疑案」,偶有成功。1918年曾有兩個大商人打錢債官司,雙方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法庭調解多次不能化解,於是只好讓他們到文武廟去「斬雞頭」。師爺、律師同時前去「監斬」。到了廟中,原告不肯先跪下發誓,被告也不肯跪下發誓,於是斬雞頭沒斬成,回到法庭。法官因原告不肯先下跪發誓,說明他心虛、理虧,反判原告有罪,被告無罪。
此案當時轟動了整個香港。於是,「拜關公,斬雞頭」便流傳開來。
在香港,民間都相信關公會保衛盡忠守義之人,所以各行業之人士同樣尊崇關羽,社會均不認為存在信仰上的衝突。然而,警察所供奉的關帝君像多持關刀、穿紅鞋,與商業(多著綠袍、持《左氏春秋》)及黑社會(多懸寶劍、穿綠鞋)所供奉的關帝君像不同。
因此,警察臥底及線人被黑社會俗稱為「著紅鞋」。
■在臺灣的信仰
在臺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一般武廟、小型宮廟、神壇將其作為主祀外,也有稱為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其中宜蘭縣礁溪協天廟、臺北市行天宮、新竹縣芎林鄉飛鳳山代勸堂、苗慄縣玉清宮、臺中市南天宮、雲林縣四湖參天宮、雲林縣鬥六南聖宮、臺南市的祀典武廟、臺南市鹽水區的鹽水武廟、臺南市關廟區的山西宮、嘉義縣布袋武聖宮、高雄市苓雅區的帝君廟、塩埕區的聖帝廟、基隆市通淮宮等最為著名。
行天宮所謂的「恩主」,是鸞堂信仰的名詞,是「對民有恩的主神」,另說是「救世主」的意思。臺灣所謂的「恩主」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嶽飛。而關羽為「五恩主」之首,所以一般臺灣人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如臺北行天宮。
■即將入選世界「非遺」
關公信俗在華人中影響深遠,在「媽祖信俗」都已經成為世界級「非遺」的情況下,關公信俗沒有入選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幾年前,山西和河南已經聯手啟動了這項工作。
拜關公圖得啥?
讀書人官員修德行;
軍人警察求忠義;
好兄弟求的是義氣;
好兄弟求的是江湖義;
道家以畏懼之心勸人向善;
清統治者對關羽的崇奉有增無已。入關之前已在盛京(今遼寧瀋陽)建關帝廟,皇 太極賜額「義高千古」。入關以後,清世祖於順治九年(1652)在北京敕封關羽為忠義 神武關聖大帝。雍正三年(1725),追封關羽父祖三代公爵,並授洛陽、解州關氏後裔 五經博士。乾隆三十三年(1768),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至光緒五年(1879), 已加封為: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佑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封號長達二十六字。 在關羽崇拜極盛的明清兩代,更盛傳關聖帝君顯靈的故事。大都為佑助官軍剿滅異 己或農民起義。如關羽顯靈助戰,使朱元璋在鄱陽湖大勝陳友諒,正德(1506~1521) 時鎮壓劉六、劉七起義,天啟(1621~1627)間鎮壓徐鴻儒起義;清軍鎮壓甘肅蘇四十 三起義、湘西苗民起義、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等等,都有關羽顯靈的神異故事。
舊時,關聖帝君被視為神通廣大的神靈而受到各階層的廣泛崇祀。廣大群眾以其信 義耿介,奉之為驅邪除惡、扶正保民的大神;士人以其忠義正直,奉之為道德偶像;將 士以其神武善戰,奉之為克敵制勝的軍神;商賈又奉之為招財進寶的福神。關帝之所以 能取得如此廣泛的信仰,除歷代帝王的褒揚崇封外,明代《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起了 很大作用。
清何剛德《客座偶談》卷四云:「京中茶館唱大鼓書,多講《(三國)演義》,走 卒販夫無人不知三國。北人好聽戲,尤好武戲,武戲多演三國也,……甚矣《演義》魔 力之大也。但三國人才多矣,而獨注重於關壯繆,或稱關公,或稱關老爺,南人則又稱 曰關帝,……北人崇拜者,視南人為甚,而關外為尤甚。」⑤道教亦崇奉關聖帝君,約 成書於北宋末南宋初的《太上大聖郎靈上將護國妙經》假託關帝傳經說咒,稱「義勇武 安王漢壽亭侯關大元帥」,受玉帝敕命,為「三界都總管雷火瘟部冥府酆都御史」,宣 示信眾,要「寧為忠臣」,「寧為孝子」,「無論綱常倫理,無論日用細微,皆當省身 寡過,不可利己損人。一念從正,景星慶雲;一念從邪,厲氣妖氛」。⑥明萬曆以後成 書的《三界伏魔關聖帝君忠孝忠義真經》稱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並提高其神權,謂其 「掌儒釋道教之權,管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土壘幽酆。 秉注生功德延壽丹書,執定死罪過奪命裡籍,考察諸佛諸神,監製群仙群職。」⑦ 幾乎成為統管三界十方、佛仙人鬼的大神。
明清以後關帝廟祀幾遍天下,南達嶺表,北極寒沍,雖山陬海角,乃至海外,皆建 有關帝廟。多數關帝廟,皆由道士住持,其祖廟解州關帝廟亦然。俗以五月十三為關帝 生日,各地關帝廟皆舉行祭祀。吳郡(今蘇州市)地區,在「十三日前,已割牲演劇, 華燈萬盞,拜禱維謹。行市,則又家為祭獻,鼓聲爆響,街巷相聞。又相傳九月十三日, 為成神之辰,其儀一如五月十三日制。俗以此二日雨,為關王磨刀雨,主人口平安。」
聲明:本文章、配圖均來源網絡,如有不當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感恩!
▼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