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
圖文|褚延鋒
堅持走自己的路,難嗎?
挺難的。
除了無法改變的社會原因,個人也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受外界的誘惑與幹擾,不能以一貫之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堅持下去。
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而各種各樣的困惑最直接的影響或許就是讓我們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初衷,很難沿著自己曾經認定的方向一直心無旁騖地往前走。
大多數人總是喜歡環顧左右,然後從眾而行,而不顧自身是否應該朝那個方向走。結果往往是看著別人興高採烈地走到了目的地,而自己卻離心中的目標越來越遠,到頭來只不過是一個陪跑者。
《莊子·秋水》中記載了一段戰國時趙國公孫龍和魏國魏牟的對話,其中有一段魏牟說給公孫龍的: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用今天的白話文翻譯過來大概是這樣的: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的人走路很好看,就走了很遠的路到邯鄲跟人家學習步法。可是,不知何故,他不僅沒有掌握邯鄲人走路的獨特技能,而且還忘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結果只好爬著回家了。這就是我們許多人都知道的邯鄲學步的故事。
當然,有學者研究認為,燕國少年學的不是普通走路的姿勢,而是一種當時在邯鄲流行的踮屣舞,它類似於現代西方芭蕾舞點著腳尖跳舞的舞步,非常優美。
不管哪種情況更接近當年的事實,那位燕國人最後爬著回家也是夠可憐的了。
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固然重要,可是,如果學習的結果最終讓自己不但沒有長進,而且還失去了原有的特點,那麼,這樣的學習還是不要的好。
路是靠自己走的,適合走什麼樣的路,怎麼走,自己心裡應該最清楚。
但是,在人生路上,許多人往往不能一直按照自己認定的想法去做,他們可能一開始還堅持自己的做法,一旦看到別人比自己取得了更大的成績,就開始不自信了,對自己先前的想法和做法動搖了,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錯了。
於是,他們看人家什麼都好,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採取拿來主義,學習人家的做法。殊不知,別人走那樣的路,符合人家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然會取得一個看上去令人羨慕的結果,換作他人,同樣的路徑,同樣的做法,不見得取得相同的結果。
要想走好自己的路,必須有充分的自信,一個自信的人最有力量!
有時候,一個人終其一生一無所成,不是能力不夠,不是沒有努力,而是缺乏執著和自信的堅持。
執著不是固執己見,自信也不是盲目自負。執著和自信應該建立在對自己能力的充分相信基礎之上,只有這樣,認定的路才會一直走下去。
生活中,我們要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做更好的自己。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切莫一味模仿別人,最終迷失自己。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