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備受資本青睞,儘管全國各地助推三產融合的熱情高漲,但三產融合從戰略到落地,確實有很長的路要走。
近兩年,在國家層面相繼出臺相關頂層設計,農業示範園、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業特色小鎮……農業三產融合的路徑愈發清晰,戰略實施的抓手愈發明確。
最近兩年,農業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成了資本追捧的風口,但很多都偏離了農業產業這個核心,做成了單純的旅遊項目,甚至房地產項目。
三產融合是為了解決農業產業附加值過低,是為了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所以,三產融合項目,一定要嚴格遵循省裡「姓農、務農、為農、興農」的建設方向。
到底什麼是三產融合?
一產:一產一般泛指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循環農業、現代化高效農業。今年菜博會上十號廳展示的「魚菜共生」系統,將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以水作為媒介,將魚池中的水過濾後直接提供給蔬菜作為生長的「營養液」,被蔬菜吸收「脫肥」後的「營養液」又流回魚池供魚生長,最終達到達到「養魚不換水,種菜不用土和肥」的魚菜協同共生的目的。
二產:二產是「農產品加工業」,是以農業物料、人工種養或野生動植物資源為原料進行工業生產活動的總和,從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的品種類別來看,國內產品種類較少,品種單調。我國在統計上與農產品加工業有關的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菸草加工業、紡織業、服裝及其他纖維製品製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及其製品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製品業、家具製造業、造紙及紙製品業、印刷業記錄媒介的複製和橡膠製品業共12個行業。
三產:三產是「農業相關服務業」,拓展延伸農產品功能和提升附加值,如農業觀光、科普教育、品牌展示、文化傳承等,近年來農家樂發展愈加壯大。
1+1+1=3還是1+2+3=6
農業除卻傳統的生產功能以外,加工、旅遊、文化宣傳、康養等功能潛力無限,不論是單一的農業生產還是以農家樂為主的農村觀光旅遊,顯然都沒有真正發揮農業的功能。然而農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目前尚處於一個探索階段,很多地方尚且還處於簡單的一二三產業共存狀態,即1+1+1=3。
目前很多農村對於三產融合還是淺顯的排列理解,一部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家裡兼開著一家農家樂用於招待遊客的模式屢見不鮮。種、加、銷、遊,看似齊全,卻是各幹各的,三產融合成了三張皮。
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農業專家今村奈良臣,針對日本農業面臨的發展窘境,首先提出了「第六產業」的概念。即通過鼓勵多種經營,不僅種植農作物(第一產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第二產業)與銷售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第三產業),以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由於「1+2+3」等於6,「1×2×3」也等於6,因此稱其為「第六產業」。而「第六產業」的想法其實與「三產融合」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三產融合方式多樣
三產融合人尚處於探索階段,各地需要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特色,探索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
1+3融合:服務業向農業滲透,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利用農業景觀和生產活動,開發觀光農業而不僅僅只是看看山水;利用網際網路優勢,尤其是近段時間以來的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計劃以及京東的「3F」戰略,提升農產品電商服務業;以農業和農村發展為主題,使用論壇、博覽會、節慶活動等方式或平臺展現農業。
1+2融合:利用工業工程技術、裝備、設施等改造傳統農業,採用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發展高效農業。如生態農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植物工廠等,對於農機行業的大力扶持有利於加速一二產業融合,「綠領」農機手的興起正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
2+3融合:二產向三產拓展的工業旅遊業,以工業生產過程、工廠風貌、產品展示為主要參觀內容開發的旅遊活動,反之以三產的文化創意活動帶動加工。通過創意、加工、製作等手段,把農村文化資源轉換為各種形式的產品。
1+2+3融合:農村三產聯合開發生態休閒、旅遊觀光、文化傳承、教育體驗等多種功能,使三種產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典型業態有農產品物流、智慧農業、工廠、牧場觀光、酒莊觀光等。觀光牧場融合畜牧業、乳產品加工業和牧場觀光業的優勢,使牧場改變單一的生產模式,是三產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
從第一產業到三產融合:農業的多種功能正在展現
推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景點線路,加大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傳承力度,探索農業嘉年華、休閒農業特色村鎮、田園綜合體等品牌創建……
挖掘農業在生產、加工、服務等方面的多種功能,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新課題。各地以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和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促進農業「接二連三」或「隔二連三」,實現產業鏈相加;通過質量品牌提升一次增值、加工包裝二次增值和物流銷售三次增值,實現價值鏈提升。
農業部一項調研顯示,目前全國12.9萬家各類龍頭企業、27萬家休閒農業企業、3.1萬家農村電商和90多萬家農民合作社,都初步向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方向發展,為推進產業融合提供載體支撐。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從更深層入手,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各地通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把資源要素、人氣人脈、利潤稅收留在農村,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等在農村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
農村三產融合應抓好四個關鍵點
找準產業融合點。找準融合點,產業融合才有生命力。要堅持以工業理念、網際網路理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與產品加工、休閒旅遊、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在做「精」農業、做「強」加工業、做「特」第三產業上下功夫,在農工、農旅、農商和種養加銷全產業鏈融合發展上做文章,在提升農業發展質效、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上見實效,讓先進要素、技術創新在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緊密交融、互相促進,發展農業內部重組融合、產業鏈條延伸融合、三次產業交叉融合等形式多樣的融合模式。
培育融合支撐點。產業融合發展的層次、水平,關鍵取決於市場主體的帶動力。當前,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不夠,自我發展能力、市場競爭力較弱,帶動力不強,同時面臨人才、用地、融資、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等方面困難。要大力扶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增強他們的輻射帶動能力,發揮資源聚集效應,引領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工商資本是以工補農、以工促農,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要鼓勵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參與鄉村建設,促進工商農聯合協作發展,拓展產業融合的邊界。農民始終是興農強農的主體,要支持激勵有意願、有能力的農民創業創新,拓寬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的渠道。
把握政策著力點。農村三產融合是新生事物,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要全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簡化市場準入、審批等手續,建立健全融合發展推進機制,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優化政策支持,在用地、用電、用水方面及財稅、產業、信貸等政策上予以傾斜,加大新型職業農民等人才培養力度,打破要素瓶頸,激發市場主體參與融合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搭建農村技術交流、創業、金融等信息服務平臺,大力支持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服務,完善農業保險和融資服務。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大力加強水電路網橋以及連片土地的高標準農田等基礎建設。
扎牢利益聯結點。產業融合發展的背後是相關方利益的聯結。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是融合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不能把農民拋在一邊。要按照兼顧各方利益,保障農民權益的原則,建立聯結緊密的利益分配機制,鼓勵市場經營主體與農民建立生產訂單合同、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分紅等多樣的利益聯結方式,使各方合理分享產業融合發展紅利。
來源:東北網、前瞻產業研究院、新華社、農民日報、五彩農、農民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