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傷口消毒應如何用藥?牢記這幾個小tips
日常生活中,人們難免會遇到一些意外傷害,如皮膚擦傷、劃傷、燙傷、燒傷、關節扭傷等。一旦出現傷口,若處理不當則可能留下疤痕。對於表淺的、組織損傷輕微的傷口,人們可自行處理;而對於創傷較深、局部損傷大、出血多的傷口,則需要立即就醫。自行處理傷口也需謹慎,使用正確的外傷藥有針對性地處理不同的傷口,才能降低留疤的可能性。
小傷口消毒不要輕視
皮膚出現傷口後,要進行嚴格消毒。皮膚出現傷口,完整性遭到破壞,細菌便有了可乘之機,為減少細菌的入侵,對傷口要進行認真的消毒。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由於不慎常常會發生皮膚的損傷,如:擦傷、切傷等,特別是一些淺而小的傷口往往不被人們注意,醫學專家們提醒人們:無論傷口大小、深淺,都要進行及時正確的處理,若處理不當,會引起傷口出血、感染、化膿,嚴重會得破傷風而危及生命。
所以,皮膚出現傷口後,要進行嚴格消毒。皮膚出現傷口,完整性遭到破壞,細菌便有了可乘之機,為減少細菌的入侵,對傷口要進行認真的消毒。可在涼白開水中加入食用鹽,配成1%濃度的鹽水,衝洗傷口,有條件者,可用0。9%的生理鹽水衝洗。衝洗後,應塗一些常用外用藥,如2%碘酒或75%酒精等,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去除傷口的細菌,從而達到預防感染的目的。
小傷口消毒如何用藥
1、抗生素藥膏(如百多邦軟膏)輕微擦傷
摔倒後,如果皮膚上有擦傷,要立刻用抗生素藥膏塗抹在患處。塗抹時,只需要在創口處塗抹薄薄的一層即可,不要用創可貼或繃帶固定。
2、紗布、創可貼→劃傷
對於頭部以外皮膚的劃傷,如果傷口不嚴重,基本上可以在家自行處理。
先用紗布包幾塊冰,壓在傷口處冷敷,以達到止血、鎮痛的目的。止血後,用冷開水或生理鹽水將傷口清洗乾淨,不能用熱水洗,因為熱水會加速血液流動,刺激出血。也不要使用外用酒精或碘酒刺激傷口,這些消毒劑會殺死傷口癒合所必要的新細胞。另外,不要使用抗生素藥膏,這類藥物會影響傷口癒合速度。洗淨傷口後,貼上創可貼,以減少傷口與細菌和髒東西的接觸。
3、碘伏鑷子→扎傷
扎傷創口很小,容易被忽視。其實扎傷後局部皮膚最容易受感染,因為尖物刺入身體的時候會帶入細菌和汙垢,引起感染。所以,拔除異物後,要儘快用流動水清洗傷口。確認沒有殘留物後,再局部塗些碘伏。處理扎傷不需要繃帶或者抗菌素藥膏,因為傷口面積小而且深入肌膚,這兩種東西都不管用。受傷後頭一兩天,應每天早、晚檢查傷口變化,觀察有無感染。如果傷口化膿,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4、扶他林(或紅花油)→局部有淤血腫脹
當摔傷或輕微扭傷導致局部有腫脹而沒有潰爛出血時,應立即限制孩子受傷的關節,早期處理一定要用冷水溼敷,待48 小時以後再用熱敷。兩天後可在患處塗些紅花油或扶他林,促使血液循環加速,腫脹消退。
小傷口用藥小貼士:
家庭裡備用的紗布、繃帶、脫脂棉及貯存這些物品的鋁盒、玻璃瓶及剪鑷等均需潔淨無菌,否則會汙染傷口。要做到無菌,家庭採用蒸氣消毒法最為便捷:將欲消毒的物品放在不鏽鋼鍋內,待水沸騰後再蒸45分鐘左右,即可達到較徹底的滅菌消毒的目的。
蒸煮的鍋、屜等容器應先洗淨,不得有油漬。
製備消毒敷料須使用藥店購買的脫脂棉,紗布、繃帶。為了避免潮溼,可放在加蓋鋁盒內蒸氣消毒。剪刀、鑷子、玻瓶等可用潔淨白布包好蒸。消毒好的物品應放在消毒的鋁盒內保存,以免汙染。
剪刀、鑷子等器械,用前可使用醫用酒精擦拭消毒。
(責編:關喜豔、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