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中雄,道不同
強悍的個體戰鬥力
老虎選擇西伯利亞虎為代表,有時提提印度虎-孟加拉虎、中國虎-華南虎;獅子以非洲獅為代表。先比較體形和重量。西伯利亞虎在老虎中體形最大,也比非洲獅略大。
資料記載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是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獵取的西伯利亞虎,雄性、體長4米(不計尾巴)、體重400公斤以上,孟加拉虎次之,也比非洲獅略小。孟加拉虎體重160~270公斤,體長2.5~3米。華南虎更小,體長2.5米,體重110-150公斤。非洲獅:雄性體重180-300公斤,身長3.5米。再比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鏈中的地位。西伯利亞虎在所有貓科動物中捕食技巧最高,這是因為其棲息地高寒惡劣,野牲稀少,無法承受捕食失敗。西伯利亞虎在當地食物鏈中無可爭議處於頂點,其獵物包括所有食草獸和食肉獸,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獸如:馬鹿、亞洲野豬。食肉獸如:亞洲棕熊、豹、亞洲黑熊、狼、猞狸、獾、狐。
由於豹與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領地絕不允許豹存在,因此捕食豹的機率很小,但有資料顯示西伯利亞虎的糞便中發現豹的毛髮。亞洲棕熊儘管體形龐大也不是東北虎對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襲的記載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經常被虎從洞中挖出甚至沒有機會抵抗。在北亞狼群個體數量少,一般不超過7隻,因此只能躲避虎。當然有很多傳聞雄性野豬戰勝東北虎,不過野豬是防禦方,不被捕殺是勝利,能擊斃西伯利亞虎的記載太少。而且受傷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殘疾虎(缺犬齒)或年青幼虎,無法捕食其他野牲,才不得不攻擊戰力很強的雄野豬。由於西伯利亞虎(我國稱東北虎)與人類生活區較遠,所以西伯利亞虎對人類一般主動避讓,不去招惹陌生的東西。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棲息地野牲相對豐富而與人類重疊,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亞虎,但是對人類危險最大。與人類鬥爭經驗最豐富的是華南虎。華南虎是中國獨有,與國人奮鬥2000年,對如何攻擊和躲避技巧最豐富,所以處境最危險。50-60年代中國大規模捕殺華南虎,現在是比大熊貓還危險且珍貴的物種。殺人最多的記錄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與印度人素質和當地環境有關。
在當地食肉獸中豺對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構成威脅,豺攻擊力不如狼,但群體比狼群更多且堅韌又沒有種族之分,不同豺群會配合攻擊虎豹。在印度曾有20隻豺群攻擊一隻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對抗中殺豺7隻,傷6隻,摧毀豺群的進攻力。但是殘餘豺群立刻召喚鄰近領地的另一支豺群-26隻豺加入對虎的攻擊,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殺4隻,傷2隻後,開始逃跑。豺群追擊40公裡,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後近40隻豺捕殺這隻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後戰場又有7隻豺被殺。中國也有傳說-豺是虎剋星。但是亞洲象和亞洲犀牛、野牛不是孟加拉虎的對手。成年雄性亞洲象可以自保,但絕不主動攻擊老虎與非洲象相反,而且雌性亞洲象無力抵抗孟加拉虎。
集體的爆發力
獅群通常捕食比較大的獵物,例如野牛、羚羊、斑馬,甚至年幼的河馬、大象、長頸鹿等等,當然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等等也不會放過。有時它們還會仗著自己個頭大,順手搶其他肉食動物的戰果,比如哪只在錯誤時間出現在錯誤地點的豹,甚至為此不惜殺死對方。另外,它們還會吃動物腐屍。較獨行的老虎,獅群的戰鬥力更強,捕獵的成功率也相對較高,在數量的優勢下它們甚至捕殺成年的大象,或是成年長頸鹿,犀牛等成年大型動物,一般由雄獅正面對抗,雌獅伺機而動。
與其他貓科動物最不同的是,獅屬群居性動物。一個獅群通常由4-12個有親緣關係的母獅、它們的孩子以及1至6隻雄獅組成。這幾個雄獅往往也有親屬關係,例如兄弟。獅群的大小取決於棲息地狀況和獵物的多少。東非的獅群往往比較大,因為那裡的食物充足。最大的獅群可能聚集了30甚至更多的成員,但大部分獅群維持15個成員左右,小一些的獅群也很常見。一個獅群成員之間並不會時刻待在一起,不過它們共享領地,相處比較融洽。例如,母獅們會互相舔毛修飾,互相哺育和照看孩子,當然還會共同狩獵。獅群中的狩獵工作基本由女性成員完成。它們不論白天黑夜都可能出擊,不過夜間的成功率要高一些,尤其是月黑風高的夜晚,風對獅捕食來說一般沒多少影響,不過要是遇到大風天,它們可能就會佔了便宜,因為風吹草動製造的噪音會掩蓋住這些女性獵手靠近的聲音。這些巾幗英雄們總是協同合作,尤其是獵物個頭比較大的時候。雌獅總是從四周悄然包圍獵物,並逐步縮小包圍圈,其中有些負責驅趕獵物,其他則等著伏擊。儘管這招看著厲害,但實際上它們的成功率只有20%左右。如果狩獵地比較容易藏身,它們才容易獲得成功。如果一旦吃飽了,它們能5、6天都不用捕食。
獅群中捕獵的主力是雌獅,因為成年的雄獅有著深色的鬃毛,這樣會很容易被獵物發現,不容 易獲得食物,所以它們只有在對付大型獵物的時候才發揮自己的力量。雌 獅主要負責捕獵,雄獅配合它們。除了捕獵,獅群中繁育後代的事情當然 也靠雌獅了,它們在與雄獅交配之後就會生下小獅子,撫養小獅子成長的 任務自然也落在雌獅的身上。這樣看來,雌獅的貢獻也很大。獅群中的獅子各司其職,整個獅群才能安然有序地生活
在獅群中,主要是雄獅佔主導地位, 雌獅又佔大多數,一般它們都是互相認識或者有親緣關係的。在一個獅群 中只有一隻成年的雄獅,除非是上一任的雄獅首領是兩隻以上,這種情況 下才會有兩隻以上的成年雄獅,但這種情況太罕見了。除此之外,幼小的 雄獅在成年之後,為了防止近親結婚,也會慢慢被驅逐出獅群,而雌獅則 會被留在群內。所以,在一個獅群中,雄獅是很少見的。雖然一個獅群中可能有幾隻雄獅,但肯定會有一隻是領頭的。成年的 雄獅也會有自己的使命,它們並不能整天和獅群待在一起,而是常年在領 地周圍遊走,來保衛自己的領地。獅群中的首領能夠當多久也取決於自己 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擊敗外敵。獅群更像一個充滿愛的集體。
如果讓我來客觀評價獅子和老虎的群體關係,實際上我也很難說出好壞。只能通過分析得到結論。但是我得出的結論就是獅子的群居方式造成了它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而在一定的時期內輻射擴散的能力強!這兩者實際上是一種矛盾。說獅子是群居的而老虎是獨居的實際上也不是絕對的說法,獅子有可能會出現獨居的個體,而老虎也曾經有小規模群居的現象發生。只不過獅子的獨居更加常見一些。並經兩者的分化時間並不是很長,一些習性多多少少有相似之處。
但是不得不承認,老虎是有能力向草原、戈壁進行擴散的。豹也是這樣。但是如果在擴散的時期遇到了獅群,我覺得它們會受到阻止,如果兩者在這些開闊地形相遇,我相信獅子有能力將老虎驅離!不然也無法解釋更新世時期的現象。至於老虎是否曾經群居過現在有些疑問,但是我們觀察到了老虎的協作能力還是很強的。從長遠的角度考慮,獅群確實過於特化。我說這些大家可能不愛聽,我可以換一種方法給大家講。比如放一群老虎到非洲,如果這些老虎最終開始適應群居並打敗了獅子,就是說完成了取代,那麼這些老虎也會走向進化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