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讓醫院科室的劃分也越來越精細,醫生往往只熟悉自己的專業領域。然而,這種以疾病為中心的診療模式並不利於病情複雜的疑難重症患者。近年來,推動以病人為中心走向精準治療的重要診療制度和模式——多學科診療模式(MDT)興起,被認為是現代醫療發展的新趨勢。
針對「以病人為中心的專科融合與細分」這一熱點議題,10月24日,多位優秀的醫院管理者在第九屆中國醫院臨床專科建設與發展論壇·2020上,進行了精彩的分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黨委書記、中國醫院協會醫院文化專業委員會常委金昌曉,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原黨委書記、中國醫院協會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正英,江西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李秋根,重慶醫科大學附屬遂寧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四川省醫學會醫院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擁軍,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院辦主任毛彥華,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助理、醫務部部長鄒餘糧分別發表主題演講,健康界創始人、總裁趙紅擔任特邀主持嘉賓。
本次論壇由健康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海南博鰲醫學創新研究院主辦,由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聯合主辦。
學科建設各有高招
金昌曉在《臨床與科研雙輪驅動診療新模式》的主題分享中表示,通過啟用創傷中心的診療模式,一位伴隨創傷性休克、多發肋骨骨折、多發骨折、腦挫裂傷症狀的車禍病人得到快速而準確的救治。從搶救檢查到收治手術,救治過程中涉及麻醉、ICU、超聲、胸外、骨科、介入、血液、放射、呼吸等多學科合作。
據金昌曉介紹,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擁有創傷中心、心臟中心、疼痛醫學中心等13個多學科合作中心,由醫院專項經費支持。「醫院將會進一步發揮多學科診療的作用,提高整體的救治能力。」他認為,在學科建設方面,要找到一個學科,在省內、地區,甚至在國家能夠拿到第一,特別重要。目前,北醫三院已經擁有骨科、運動醫學、生殖醫學、心血管內科等多個特色學科,以特色學科為引導,醫院建設了五大學科群,從而引領了整個學科的發展。
近年來,敘事醫學越來越受到行業內外的關注。陳正英在分享中表示,現在的敘事醫學即「共行、共思,相互交融」,使醫務工作者能夠更尊重病人的生命體驗,更耐心地聆聽,讀懂患者的生命故事。通過分享患者故事,陳正英介紹了醫患溝通過程中,醫生們如何從病人的故事當中理解他們的痛苦和新生。他認為,通過聆聽,可以幫助訓練醫生見證患者的苦難,使之將疾病全貌娓娓道來,達到醫療方案的結合融入。敘事醫學不是將醫生變成「作者」、「作家」,而是變成更好的醫生,敬畏生命,在關愛病人中醫患共行。
對於公立醫院來說,醫院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建設和學科建設。李秋根認為,學科建設非常重要,目前通行的做法包括確定學科發展方向和科研教學方向,搭建學科平臺,做好學科建設的任務,培育好學科的人才。在他看來,一個學科發展的好壞,學科技術帶頭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還要有一個優秀的創新團隊,形成科學的人才梯隊。在學科管理方面,還要建立內部考核和激勵機制,進行動態的評估和管理。據李秋根介紹,圍繞學科建設,江西省人民醫院兩年投入4億,用於神經性疾病、心臟疾病、老年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學科建設。
MDT成專科建設重要抓手
由於地處川渝兩城中間,交通不便,遂寧市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重慶醫科大學附屬遂寧市中心醫院的總體發展較為落後。陳擁軍表示,近十餘年來,醫院狠抓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取得了長足進步,影響力和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亞專業醫生只關注自身,忽略了相關專業的發展,同一系統疾病的內外科之間存在鴻溝,同專科內亞專業之間缺乏協同,使得病人也無法得到適宜的治療,學科整合迫在眉睫。」針對上述問題,陳擁軍表示,從2014年起,醫院以MDT為抓手,以早期各專科亞專業發展取得的成績為基礎,以新院區投入使用增加19個病區為契機進行學科整合。目前,醫院按疾病分類進行專業整合模式的探索,共成立9個臨床中心、近20個MDT團隊,為患者提供便捷、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以消化中心的整合為例,遂寧市中心醫院將消化內科、胃腸外科、肝膽外科、消化內鏡整合在一起,為診療流程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病人感受滿意度提高了,醫院的醫療質量提高了」陳擁軍如是表示。
作為一家以單器官命名的三甲專科醫院,身處於優質醫療資源相對集中、競爭激烈的上海市,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毛彥華表示,醫院的發展路徑是選擇聚焦肺癌、肺部疑難疾病、結核病、職業病等重點病種,同時既發揮精、細、專、特優勢,強化多學科合作,資源優化整合。比如,胸外科在夯實底蘊,發展優勢的實踐歷程中形成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專」的發展格局,打造成為行業內領先學科和知名品牌。而在胸外科的優勢學科引領下,各學科齊頭並進,相輔相成。毛彥華總結認為,專科建設是促進醫院發展的關鍵,但是專科建設也要以點帶面,促進各學科協同發展,增強專科整體實力,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為醫院高水平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論壇最後,鄒餘糧做了《應用多學科診療 提升疑難危重疾病診治水平》的主題演講。他表示,以患者為中心的多學科診療模式關注疾病治療和診斷流程的最優化,是為了解決大醫院專業細分後的醫療質量和安全問題。據他介紹,在2015年,醫院出臺《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多學科診療模式管理辦法》,開始正式規範多學科診療管理,提升疑難危重患者的診療服務能力。2019年,醫院建立消化道腫瘤、泌尿系統腫瘤、肺癌、乳腺癌、婦科腫瘤、肝膽胰脾腫瘤、頭頸部腫瘤、神經系統腫瘤MDT門診,這也是西北地區首個常態化腫瘤MDT門診。截止到2020年9月,醫院共開展1470例常態化MDT病例的救治工作。
此外,醫院還積極倡導醫生自己牽頭組合。鄒餘糧舉例說,比如醫院鼓勵組建以學科帶頭人為基礎的醫生團隊,形成首席專家制、首席科學家制的多學科診療團隊,不僅能把病人的病看好,把醫學研究好,還能把學科建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