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西部國情考(八)
央邁勇旗雲
騎馬登山
4月11日周一:亞丁驛站至洛絨牛場,衝古寺,租車250元,往返96公裡,晴間多雲,攝氏3-19度。
六點醒,給小陳發簡訊,請他聯繫川藏兵站部。七點在酒店就餐,稀飯加榨菜。飯後上車,麵包車是小安昨天訂下的,司機多吉,是個英俊康巴漢子。今天天氣奇好,藍天白雲,豔陽當空。很快來到四千米埡口,始見大雪山。昨日說到蓮花生為貢嘎雪山開光,今天再說一段:神山是怎樣被發現的?
1922年,美國人約瑟夫·洛克(Joseph Locke)到麗江,頭銜是美國農業部調查員。此人在麗江居住二十七年,未曾留下一本植物學著作,反倒出版了人類學名著《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1926年,洛克在麗江看見西北三座雪山高聳入雲。在木裡土司幫助下,他兩次去亞丁拍攝照片,卻又說不清位置,一直以為是中甸。1927年,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發布照片,轟動歐美。受其影響,英國作家希爾頓(James Hilton),寫下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向二戰炮火中的歐洲人,講述一個美妙絕倫的香格裡拉(Shangri-la)。
1996年中國科學家查明:照片拍攝地點在亞丁,而非中甸。雲南搶先將中甸改名香格裡拉縣。亞丁屈居第二,被四川追認為稻城縣香格裡拉鎮。香格裡拉在哪裡?經老外一折騰,中國人也糊塗了。
糊塗事,精明辦。2010年國家推出《大香格裡拉總體規劃》,一舉將雲南大理、麗江、迪慶,四川甘孜、阿壩、西昌、攀枝花,西藏昌都、林芝等九個民族地市,統一納入「大香格裡拉」範疇。這一決策意在打造西南旅遊環線,激活一大片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生態保護。
神佛保佑!這一路天氣晴好,我們途中所遇雪山,如哈巴、瑪絨、枯魯柯,全都亮出真容。今天參拜的雪山有三座,第一座是南峰央邁勇,即文殊菩薩。沒戴頭巾,露出整個笑臉,任我們瘋狂拍照。霎時間,我目睹了旗云:但見絲絲白霧,從雪頂上源源冒出,糾集成雲狀。風冷天寒,雲朵不停抽絲跳舞,又像旗幟一樣招展,若斷若續。
九點到龍同壩,遊客下車買票,租馬前行。我們與多吉告別,請他在此等候。上馬前,我怕多吉沒錢吃午飯,給他留下一百元。不料多吉要把鈔票交給馬站管理員。那人不要,多吉這才靦腆收下了。
原始森林中,一條石板路曲曲彎彎,穿越小溪、石橋、瑪尼堆。走著走著,我的心情起了變化:馬隊告別喧鬧,一心往高處走,走向聖潔,走向神明。海拔升高,樹林變密,空氣越來越香,眼睛也變得澄明。為我牽馬的漢子叫桑珠。他為我講解神山,言辭簡樸,卻透出一股對神山的敬畏。
路邊出現幾個轉山藏民。他們每走幾步,就要高舉雙手,匍匐到地。我看他們緊貼土地、親吻青草的樣子,心中未免感動。我問桑珠轉山麼?他說山下人年年轉山,不然要生病。我們一切都靠山。山上有樹,有動物,有藥材。山上雪水多得很,流到草場上,牛羊有草吃。
如是說來,是神山給人恩惠,讓人繁衍不息。我仰臉往高處看:神山一塵不染,潔白無瑕。它在接受所有人的朝拜,我是其中之一。三公裡後看見衝古寺,馬隊至此止步,遊客換乘電瓶車,前往洛絨牛場。這段路如不乘電瓶車,還有一種走法,可我不敢嘗試。
據驢友稱:從衝古寺到洛絨牛場八公裡,體力好的要走兩小時。驢友到達洛絨牛場後,多半扎帳篷,或租借牧民板房,度過難熬一夜。次日背上背囊,圍繞仙乃日神山轉一圈,要走五小時。也可從洛絨牛場出發,前往五色海、牛奶海。你想親眼欣賞三個聖湖嗎?那就要具備登山運動員的體能。
我們不是登山隊,只好乖乖走到電瓶車站,每人買票八十元。開車的師傅名叫央堆。這小夥開車勇猛,通過山間隘道時,他喜歡緊擦大樹,一掠而過。我們求他開慢些,可他旁若無人。
至此,我們已買門票、馬票、電瓶車票,加上桑珠的小費,合計一人超過五百元。我承認中國國情如此:中央財政鞭長莫及,地方政府需要照顧老鄉生計。所以與美國相比,咱們的門票只能貴上一些。
美國五十八家國家公園統一管理,全系統一年參觀人次三至四億。但人家注重國民教育,提倡遺產保護,所以門票極低廉。1990年前後,公園門票十美元一張,老人殘疾人一併免費,每輛自駕車繳費二十美元(含車上乘客)。遊客一天看不完,一周內仍可再來。尤其令人讚賞的是:遊客還可購買全國通票,每張通票五十美元,卻能讓你一年之內遊遍美國!
看來我是好高騖遠,不食中國煙火。所幸來到了洛絨牛場: 它給我的第一眼印象是,此地絕非人間,而是傳說中的人類發祥地:三座潔白神山,拱衛一片草原。當地人形容,仙乃日像大佛,慈善安詳;央邁勇似少女,冰清玉潔;夏諾多吉是少年,英俊剛烈。
山下草原上,貢嘎河譁譁流淌,牧場上牛羊遊蕩,樹林間春花吐豔。遊客置身其中,仿佛來到伊甸園。路邊木牌顯示:洛克1926年在此宿營。央堆在一旁調轉車頭,默默等候。二十分鐘後,他見我們觀賞完畢,便以同樣的瘋狂速度,將一車汗毛倒豎的人原路拉回衝古寺。
中午十一點,我們跟隨桑珠,來到衝古寺背後的木棧道。我爬了一截山道,感覺渾身無力,於是決定就地午餐。我勸平安跟隨桑珠,去看一眼美麗海子,她倆也都無意再走。衝古寺海拔四千米,遊客呼吸費力。近在咫尺,就是海拔四千五百多米的珍珠海、牛奶海、五色海。據說它們坐落雪線之上,個個絕美動人。今日未能瞻仰,我心不安,但自認不遺憾:畢竟我以六十一歲的年紀,瞻仰了三大神山。
保護區規定:神山上不許開餐館、建客棧。既然無處吃飯,我們就找一塊鋪滿松針的林中空地,席地而坐。桑珠拿出蕎麥麵餅,我們也將食物傾囊倒出,與之分享,有滷雞蛋、巧克力、西紅柿、乾癟橘子。我喝了小平的普洱茶,吃下滷雞蛋,感覺好了許多。桑珠一面進食,一面撿垃圾,生怕褻瀆了神山。
飯後,桑珠帶領平安去衝古寺,拜見寺裡唯一的老喇嘛。我懶得走動,只想背靠大樹,躺在和煦陽光下,品味海德格爾的格言,諸如林中路、詩意棲居、疏明與遮蔽。轉而想起蓮花生:眾生朝拜三怙主,能實現今生來世之事業!此一偈語流傳千年,顯然超出了老海的歐洲視界。
十二點回到衝古寺。桑珠只有一匹馬,仍須上來兩匹。馬站前有幾個女藏民圍坐一坨,吃青稞麵餅。我們四肢軟弱地走過去,啞著嗓子喊扎西德勒!她們見我等狼狽,紛紛撕下青稞餅,讓我們充飢。我吃下一塊麵餅,又嘗奶酪,味道很不錯。桑珠讓我先騎小黃馬下山,平安原地等候。
一點二十分,我騎馬下到龍同壩。小陳來電,問我可見簡訊?我說身在高山,信號受阻。小陳說他已聯繫好榮許兵站,廖指導員負責接待。又說兵站不能洗澡,但保證客人吃熱飯,有熱水泡腳。下得山來,我讓小陳再發一次,稍後簡訊抵達,載明廖指手機號。有了部隊接待,我心裡無比熨帖。
兩點上車,風快下山。平安不停地誇獎多吉,說他車技嫻熟,無人能比。我說這一路我教你倆山地行車,今天見了藏族帥哥,你倆就一門心思追隨他!平安樂不可支,多吉呵呵憨笑。車至雅安飯店,我進門大喊:老闆上菜!快餓死人啦!頃刻間,端上青蒜回鍋肉、家常豆腐、香辣蓮花白,還有一盆西紅柿雞蛋湯。我打開雪花啤酒,邀多吉入席。四人開懷大吃,付款一百元。
謝過老闆夫妻,多吉送我們回酒店。這一周來,我首次感覺疲憊。幸虧早晨出發前,我已將電熱毯打開。如今躺下,渾身溫暖。睡一小時起床,體力完全恢復了。下樓取換洗衣服,回房洗澡。水很熱,水流也夠大,但客人必須在晚六點至九點洗澡,遲則無熱水。
自打離開麗江,這一路停水停電,上網困難,原因在於甘孜州的落後電網:據說該州只有一半縣市聯網,其餘十五個縣孤網運行。而在當地農牧民中,仍有三十多萬人無電可用。(按:2012年甘孜、阿壩兩州開始聯網升級工程。)
睡前計算裡程:我們從麗江出發,連走五天,只走了八百來公裡!這種路況明顯比不上廣西雲南:三月中旬我從廣西百色出發,一路翻越橫斷山脈,當晚趕至西雙版納州府景洪市,全程一千一百四十公裡!
而我每年秋天從北京南下,只須駕車連走三至四天,便可抵達海口家中。無論是走沿海大道(青島-上海-福州-廈門-廣州),或是穿行中部省區(鄭州-武漢-長沙-桂林-北海),還是鑽大山抄近路(沂蒙山、大別山、廬山、嶺南群山),都是全程高速,絕對神行太保。
康巴與衛巴
今日瞻仰神山,認識了康巴漢子多吉、桑珠和央堆。這讓我對藏民有所了解。同時產生新問題:西藏一名由何而來?康巴與衛巴又是何等關係?上路前,我查閱《西藏通史》、《西康圖記》,摘錄史料,現作勾勒如下:
一如拉鐵摩爾所言,西藏地氣高寒,人類生存困難。它不但與南北極並列世界第三極,且是中國邊疆第三形態,即中原王朝最不易治理的地區。這一地區自古疆域不定,先後被稱作吐蕃、烏斯藏。直到清康熙,方才定名西藏。由此可見西藏開拓之難。徐霞客至死未進烏斯藏,丁文江也未踏上過青藏高原。
根據史料,藏人自稱為博(Bod)。博字來源,一說與藏人信奉的苯教(Bon)有關,一說來自山南部落「博巴」。公元七世紀,松贊幹布統一高原各部。此時藏人自稱「大蕃」,多次與唐朝會盟。大唐文獻不買帳,直呼吐蕃(吐則土也)。公元九世紀起,吐蕃由拉薩向西擴展,兼併克什米爾、尼泊爾,佔據川西、滇西北。藏傳佛教也隨吐蕃勢力傳入青海。安史之亂導致唐朝衰落,吐蕃乘機奪取土地,一度攻入長安,洗劫洛陽。
元朝統一青藏高原後,分立三大宣撫司,即烏斯藏(前後藏),朵思麻(青海、甘肅、阿壩),朵甘思(玉樹、甘孜、迪慶)。明襲元制,另設烏斯藏都指揮使。1721年康熙親撰《御製平定西藏碑文》,這才確立西藏的官方名稱。雍正初年,清廷派官勘定邊界:青海西藏以唐古拉山為界,迪慶中甸歸雲南,寧靜山以東屬四川。這一勘界範圍,大致沿用至今。
再看各地藏族的明顯差異:山南與拉薩是藏族發源地,此地居民自稱「衛巴」。日喀則、阿里屬於後藏,那裡百姓也叫「藏巴」。青海、雲南、川西北的藏人,俗稱「安多娃」。而那些生活在川滇邊界的土著,則被叫做「康巴」。據此,藏語也大致分為衛巴、康巴、安多三大方言。
康巴與衛巴有何不同?從人類學角度看,康巴是羌人與吐蕃的混血後代。二十世紀初,有外國學者分析藏人頭顱,發現衛巴與康巴結構大異,各自為藏A型、藏B型。藏A型又稱僧侶型,特點是短頭、面寬、身材矮小。藏B型又稱武士型,為康巴人特有,一般是長頭、窄面,高大孔武。
從文化地理看,康巴人廣泛分布於甘孜、迪慶、昌都和玉樹。由於受高山峽谷阻礙,吐蕃勢力對其鞭長莫及,所以康巴族群紛雜,方言各異。例如康定有木雅藏人,大渡河兩岸有貴瓊藏人。丹巴縣美人谷的嘉絨女子,據說延續了西夏皇族血統。所以有驢友在網上鼓譟說:丹巴姑娘一出手,成都美女躲著走!
還有平武縣的白馬藏人:他們語音近似羌語,堅稱自己不是藏族。費孝通先生為此考察好幾回,也難給出定論。而在雅安涼山等地的爾蘇藏人,唱經中頻繁出現岷江、峨眉地名。這說明他們祖先住過成都平原,後為躲避戰亂,逃亡進了深山。所以有學者考證說:爾蘇人可能與三星堆文明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