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主辦的第五屆東方心身醫學論壇暨第七屆國際心身醫學前沿論壇在江蘇省南京市圓滿舉行,省內外專家線上線下共話心身醫學領域發展新進展。與會專家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後疫情時代」,仍有民眾存在恐慌、焦慮等應激情緒反應,嚴重者產生「心碎症候群」,這種疫情應激性心理疾病不容忽視。
案例:頻繁洗手、消毒衣物、不敢出門......這是「心」病!
40多歲的王女士是一家單位的倉庫管理員,平日裡很注重個人衛生,自疫情發生以來,王女士變得更加「愛乾淨」了:只要接觸了外界環境就要洗手、要求丈夫和孩子回家後要立刻洗澡並將衣物消毒乾淨、不敢外出甚至連正常上班都感到不安.....疫情形勢好轉,而王女士的情況卻沒有好轉,近期還發生持續失眠、消瘦症狀,嚴重影響了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工作。這讓王女士的丈夫感到十分困惑:明明生活在低風險地區,妻子為何還如此擔心,是哪裡出了問題?
帶著困惑,王女士丈夫帶著妻子來到了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求醫問診。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心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主任醫師通過問診發現,王女士是對疫情產生的應激情緒,進而產生廣泛性焦慮,是一種「心」病,需立即收入院進行治療。在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的治療下,半個多月,王女士身體恢復並康復出院。
現狀:後疫情時代,疫情應激性心理疾病仍然存在
作為國內著名的心身醫學專家,袁勇貴主任介紹,自今年疫情暴發以來,到如今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心理精神科門診仍然持續接診因疫情產生的應激性心理疾病患者,其中有抑鬱、焦慮、恐懼表現的心理障礙患者較多。
在第五屆東方心身醫學論壇舉辦現場,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吳愛勤教授發表了題為《疫情應激相關心身疾病識別和心身幹預》主題演講,對這種心理疾病作出了解讀: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後,很多人心理都產生了一種應激,這種應激會使人產生心理壓力,導致發生生理反應、心理反應、行為反應等。一線醫務工作者、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屬、疫情防控的保障?員等都是疫情應激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吳愛勤教授做學術分享
吳愛勤教授介紹,應激反應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和免疫系統的穩定性密切相關,若持續處在應激狀態不能進行動態調整,則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功能損害、穩定性變差。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前期缺少認知,往往這些患者不容易認識到自己已經患有了心理疾病,身邊的人也很難往這方面去考慮,因此會導致心身多處出現疾病。
警惕:心真的會「碎」!心理壓力過大當心「心碎症候群」
據近期美國一研究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罹患應激性心肌病(又稱「心碎症候群」)的患者顯著增多。袁勇貴主任介紹說,嚴重的心理壓力削弱免疫系統功能,壓力狀態下分泌的應激激素,促進身體的能量應用,增加心血管活動,其結果使得心臟負擔加重,血管痙攣缺血、炎症水腫,進而會導致應激性心肌病,這就是常說的「心碎症候群」。
吳愛勤教授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這種「心碎綜合症」會發生得比平時更多。因為疫情會帶給人們更多壓力,以及焦慮的情緒。所愛的人在醫院去世,因為疫情失去工作等等,這些事件都可能會誘發「心碎」。需要特別警惕的是,嚴重的心理社會壓力致心碎症候群,是猝死最潛在的危險因素。
應對:良好的心身狀態將成為醫學發展追求終極目標
在當天舉行的主論壇現場,全國各地心身醫學領域專家,共同關注心身醫學診療理論、技術、方法的發展應用,對於這種因疫情應激產生的心理疾病的治療和幹預展開探討。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心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主任醫師做主題分享
「疫情的到來,讓我們懂得許多,也成長許多。展望未來,人類需要面對更多挑戰,良好的心身狀態也將會成為醫學發展所追求的終極目標。」袁勇貴主任表示,選擇了心身醫學,則需要將醫學各學科心身相關領域最先進的知識理論和臨床各專科最有效的實踐經驗進行有機整合,最終形成更加符合人體健康、更加適合疾病治療的新的醫學體系。
論壇現場
提醒:學會接納情緒,發現心理問題應儘早診治
專家建議,後疫情時期,不要對疫情過分關注和解讀,學會接納是遠離應激性心理情緒的「小妙招」。做一些和當前情緒相反的事情如:運動、聽音樂、遊戲等;學會將不好的想法放一邊;善於控制和調節情緒,及時消解、克服它,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傷害。
袁勇貴主任特別提醒說,心身疾病可能會造成比身體疾病更嚴重的後果。一旦發現自己或身邊的親人朋友出現明顯的疫情應激情緒反應,影響到正常生活、工作、休息,症狀持續出現3天及以上者,應當及早到醫院心理精神專科進行篩查治療,避免出現更嚴重的心理及生理性疾病。
通訊員 蔡逸秋 程守勤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
校對 王菲
來源:揚子揚眼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