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蔣天沐、于越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收錄於話題#觀愛自然31個
杭州西湖邊生活著許多松鼠,活潑可愛、不怕人,深受市民和遊客的喜愛,以至於被譽為「西湖十一景」。那麼,西湖邊的松鼠都在哪兒?它們的數量又有多少?它們過著怎樣的生活?似乎還沒有人能完整回答。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設計了松鼠調查項目,希望運用科學方法對西湖邊的松鼠來一次「鼠口調查」。
01 「鼠口調查」8月15日至22日,35名志願者在西湖邊參與了松鼠調查項目。在一周的時間裡,志願者們沿八條樣帶,步行環繞西湖三圈,總共目擊了150次松鼠,初步了解西湖邊松鼠的分布情況:
湖邊松鼠的分布示意圖,志願者們觀察到明顯的集群分布,以蘇堤北部和湖濱步行街最多 設計/兔子同學
為了獲得更準確的結果,我們還將繼續進行一到兩次調查。之後,我們將通過科學方法估算西湖邊松鼠的種群密度,並且推算西湖邊松鼠的總數。
02 為什麼要數松鼠?西湖邊松鼠「很多」,幾乎每個杭州人都知道這一點,就連許多外地遊客也有所耳聞。除了西湖邊,杭州但凡環境好一點的公園、綠地、住宅區等都會有松鼠生活。
然而常見並不代表了解。事實上,很少有人能不假思索地說出杭州松鼠的種類——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對它們有更深入關注的人就更少了。在調查活動中,志願者們觀察到了松鼠午休、築巢、甚至禿頂等有趣的習性和現象,大家普遍都是第一次注意到這些細節,對這些發現和趣聞感到新奇。
松鼠的午休
松鼠主要在晨昏時活動,而在夜間和午間休息。調查中我們發現,時間一過上午9點,休息的松鼠就漸漸多了起來。它們會找到一個平直的樹枝趴著休息,四肢放鬆,大尾巴也貼在樹枝上。或是鑽到樹洞裡,時不時還迷迷糊糊的冒個頭,相當可愛。
攝影/蔣天沐
松鼠築巢
松鼠喜歡在香樟樹上構築由香樟枝葉搭建的球狀巢穴。與喜鵲等鳥類的巢穴不同,松鼠巢穴的葉片用量特別多。目前,我們只在香樟樹和楓楊樹上發現過松鼠巢。
攝影/蔣天沐
松鼠也會禿頂
松鼠也會禿頂!在調查中,我們至少見到了三隻禿頂松鼠。它們禿頂的原因可能是營養不良、患皮膚病或者精神壓力大。諮詢專家後得知,健康狀況改善後,松鼠的毛能長回去,而人要是禿了......
攝影/蔣天沐
不只是大眾,科學家對赤腹松鼠的研究也不算充分。檢索我國的研究文獻,可以發現研究赤腹松鼠的文獻只有67篇,而且很多時候還將其視為有害物種,需要加以防治;作為對比,研究大熊貓糞便的文獻就有144篇。
赤腹松鼠文獻尚缺
誠然,對以大熊貓為代表的珍稀、瀕危物種的研究更加迫切,可能也更有價值。但對常見物種們的研究也不可或缺。
同樣以松鼠為例。在大洋彼岸的英國,原生的歐亞紅松鼠(Sciurus vulgaris)在外來的北美灰松鼠(Sciurus carolinesis)前全面潰敗。在發現原生松鼠陷入滅絕趨勢後,歐亞紅松鼠於1981年被正式列為保護物種。英國各地的科學家和公民都行動起來,試圖挽救這個原本「到處都是」的物種。
1920-1990年間英國松鼠分布情況,歐亞紅松鼠(上)失去了大部分棲息地 來源/Yalden, 2010, The History of British Mammals
之所以英國人能發現歐亞紅松鼠的滅絕趨勢並採取合理有效的保護行動,是因為其詳實的數據積累。早在1920年,英國就完成了對了全國松鼠的調查,並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全民持續開展監測活動。如果沒有幾十年如一日對常見物種的觀察和數據記錄,而是只知道松鼠「很多」,或許英國人如今也只能通過文字和圖片認識這個曾經的城市鄰居了。
所以說,我們進行松鼠調查的主要目的正是積累數據。有數據做基礎,我們才能夠理性地決策、有效地行動。有研究做基礎,我們才更明白如何與野生動物長久、和諧地為鄰。
03 不只是松鼠不只是松鼠,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缺口很大。據《2016自然觀察報告》,我國1085種保護、瀕危物種中尚有一半沒有被科學家研究過。對於常見物種,我們有時也會抱著「習以為常」的心態,忽視對它們的研究。
我國保護、瀕危物種研究情況 來源/2016自然觀察報告
受限於地理環境、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原因,僅靠職業科學家難以填補我國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的空缺。公民科學項目因此應運而生。
自2020年8月起,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主辦,桃源裡自然中心攜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共同開啟了以以「自然觀察家」為主題的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公民科學公益項目,旨在聯合公眾以科學的方式收集本土物種數據,建立本土物種資料庫,參與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就像此次西湖松鼠調查活動一樣,我們需要更多來自社會大眾的參與,為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及保護策略提供數據支持和補充。成為「公民科學家」並不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人人都可以加入到一個公民科學項目中。
04 成為「自然觀察家」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以「小獸調查」、「紅外相機監測」和「物候觀察」為主題,面向全國不同地區的線上、線下公民科學活動將陸續啟動。我們邀請屏幕前的你成為松鼠等常見小型獸類的情報員,記錄他們在哪出現、在做什麼、與外界環境有哪些互動等;或是作為平日裡少見的城郊野生動物的巡護員,以紅外相機為工具,尋找它們的蹤跡,了解它們的分布;抑或是加入城市物候觀測員的行列,通過對於指定動、植物季節性現象的長期觀察,反映城市生態的規律。作為自然觀察家的你,也將學習到專業的物種、物候調查方法,親自參與到科學研究中,結識志同道合的自然愛好者,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出一份力。
作者介紹
蔣天沐
山水自然觀察團隊成員,主要負責推動公民科學項目。喜愛自然攝影和科普寫作,希望把自然或美或醜、或善或惡的故事展示給更多人。
于越
山水自然觀察項目實習生,耶魯大學環境學院碩士休學中。二分之一個學保護生物學的,三分之一個學計算機的,六分之一個學社會學的。在野保的坑底緩慢找尋方向ing...
項目介紹
自然觀察家公民科學活動
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主辦、桃源裡自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共同承辦的「自然觀察家」公民科學行動項目於2020年夏季啟動。項目以武漢、杭州兩個城市為試點,針對城市小型獸類、物候、紅外相機監測三個主題,設計公民科學活動,鼓勵公眾參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監測和保護的數據收集,積累城市生物多樣性本底數據,提高公眾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了解和保護意識,同時結合網際網路技術影響到更大的人群。
觀愛自然(Watching for Caring)
觀愛自然(Watching for Caring)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旨在配合將在昆明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推動和激勵普通公民對身邊的生物多樣性進行觀察,通過觀察了解、增加知識,享受自然的美好,建立個人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激發公眾對生物多樣性的關注,並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可能。
原標題:《我們35個人在西湖邊數了一星期松鼠,下回你來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