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9月20日消息:今年暑期,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代表全國41所高校,向全國高校發出倡議並鄭重承諾定期設立校園開放日,向社會免費開放圖書館,其中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4所上海高校。記者昨天調查了上海5所高校圖書館,儘管做法不一,但館方均表示已實行有限對外開放。不過高校圖書館向社會公眾全面開放,既存在空間不足的瓶頸,也存在供需不匹配的問題。
昨天,記者在復旦大學圖書館門口看到圖書館的「入館須知」:「校外讀者(限本科以上在校生或高校教師)可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以及工作證或學生證、單位介紹信,我校校友可持本人學生證和有效身份證,到入口處免費換取臨時閱覽證進入本館」。工作人員還表示:「政府部門、科研單位的人員主動找上門,提供身份證、單位擔保等材料,也可辦理臨時借閱卡後進行借閱。」
記者就此還詢問了上海交大、同濟、華東理工、華東師大等4所高校圖書館,館方均表示有對外服務功能,有的甚至是無門檻的。
「沒有一所大學圖書館,是無條件向社會開放的。」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糾正部分媒體描述「國外大學圖書館對公眾完全開放」的誤解,「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都是在保證本校師生正常使用的情況下才向社會開放的,而且內外總是有別的,不可能是來者不拒」。
上海大學圖書館常務副館長黃仁浩透露,目前上海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實現了資源共享、文獻傳遞和館際互借。「比如上圖的讀者,如果在上圖找不到他所需要的文獻,可以通過上圖在整個高校圖書館系統裡查找,找到後可預約來取。」此外,高校圖書館和社區圖書館也可共建互動,提供一些適合社區居民的服務和書籍。
2個方面影響高校圖書館全面開放
在校生人均座位量均未達標
華理圖書館副館長孫濟慶坦言:「現在我們沒有對前來閱讀的非本校師生設置門檻,關鍵原因還在於沒有影響到圖書館的正常運作,一旦湧入的市民多,不排除學校為了師生的利益而重新考量原來的政策。」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普遍面臨座位資源緊張的困難,按教育部的規定,每4個大學生就該擁有一個座位,每2個研究生保證有一個。但我國大多數高校均沒有達此標。以上海大學為例,圖書館的座位數約為4000多個,而在校生人數超過3萬,人均座位比接近1:8,資源非常緊張,學校把食堂都開出來做自修室了。館藏與普通讀者需求有差異
事實上,一些高校圖書館也嘗試向周邊社區居民開放,但應者聊聊。「高校圖書館以研究型、教學型的資料為主,如果不是搞研究,一般的社會群體到圖書館來,想看些消遣類的報刊書籍,在這裡可能會無所適從。」上海大學圖書館常務副館長黃仁浩說,延長校區的圖書館和周邊街道共建,也曾給居民發了很多閱覽證,同樣很少有人來:「因為我們的資源和普通市民的需求是存在差異的。」華東師大圖書館常務副館長餘海憲也認為,一般市民的閱讀需求,完全可以通過公共圖書館來解決,尤其是街道、社區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