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會通過文化作品或者海報標語看到一些振奮人心,催人向上的至理名言點撥人生。
至理名言,那必然是經過千錘百鍊後的印證。雖然很難,但是依然作為人生的鞭策,使人努力前行!
然而,當我們真正的想要了解他的出處與來歷的時候,除了震驚,你會感覺人生豁然開朗!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譯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窮的,用有限生命去追求無窮知識,會搞得精疲力竭。
解讀:以後可以不必計較知識積累的量級了,畢竟說了是用「有限追求無限」實不可取,貪多有害。可以精進,可以提升境界,學以致用吧。
2.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原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道濟禪師(活佛濟公)
典故:明末的破山禪師,於戰亂年間,在夔東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陽營中度日。因李立陽嗜殺成性,為了救度一方生靈,禪師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殺業。李立陽見禪師嚴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對他說:「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殺人。」禪師馬上與李立陽訂約,不惜大開酒肉之戒,使許多人得以活下來,一時傳為美談。
解讀:為了大義而破解,只有真正得道的高人才能如此坦然面對。如果修行不夠,定力不足,後果只能「如同進魔道」。所以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如果沒有那麼大的本事,就不要幹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還是踏踏實實的過活吧。
3. 三思而後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譯文:季文子辦事,要反覆考慮多次後才行動。孔子聽到後,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解讀:「三思而後行」是一句傳世名言,很多人奉之為處世法則。但是,孔子卻告訴人們,凡事的確應該考慮利與弊,但是思考太多,便會猶豫不決,可能錯失行動的時機。孔子在這裡又給人們一個重要的提示,凡事都有一個度,慎重如果過了頭就變成怯懦了。因此,孔子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4. 老來多健忘
原文: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譯文:雖已年老記憶減退,但你我間那些相處場景仍歷歷在目從未忘卻。
解讀:這首詩是李白晚年時候寫給他的一個朋友皇甫朗之,最初的本意是說友誼的,而不是指愛情。唐代的相思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朋友,親人,愛人情人,但凡離別之情,都可以用相似來描述。但是經過後世的演繹,相思,特指了男女的愛情,而非男女的感情,都會用其他的詞語替代,比如想念,思念。他在暮年裡,在詩中對這個朋友傾訴自己的生平,對這份友誼記憶猶新。
在當代的話語意義裡,「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多指那些在愛情中的對對方戀戀不忘的老人,也指夫妻感情深厚的老年伴侶或情侶。是一種人生滄桑的深沉的感情表現,常使人愴然落淚或者溫暖感動。
5.閉門造車
原文: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朱熹《〈四書〉或問》卷五
釋義:只要按照同樣的規格,就算是關起門來造的車子,用起來也能合轍,比喻想法和做法一致。(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符合規格,就能合轍)。
解讀:閉門造車,現用以比喻不進行調查研究;只憑主觀想像辦事;不符合客觀實際。
其實這句話源於一個典故:話說,在古時候,山裡有個老頭,以砍柴為生,每天都是日出時去砍柴,太陽快要下山的時候,再背回家,第二天背著柴去鎮上賣。
一路上,他走的滿頭大汗,正在這時,一輛獨輪車從他身邊走過,他見了心想:這東西好,用上了就省力多了,於是用木條把車轍的寬度量好,帶回了家中,開始閉門造車。鄰居見他拿著木頭又鋸又刨,問他幹嘛,他就說我在閉門造車。很快,老頭就把車做好了,推出去一看,車轍竟嚴絲合縫,小車飛快地跑了起來。
這個成語本來的意思是,只要按照同樣的規格,就算是關起門來造的車子,用起來也能合轍,比喻想法和做法一致。這個成語朱熹是褒揚的意思,並沒有貶義,可是到了現代,竟理解為完全相反的意思,認為關起門來造車就造不出好東西,完全曲解了朱熹的意思,因此,後面這齣門合轍,就漸漸不為人所知了,其實這句話才是重點呢。
6.以德報怨
原文:或曰:以德報德,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的徒弟問孔子:以德報怨該怎麼理解?孔子解釋說:如果有人傷害了你,就直接懟回去;如果有人對你好,你也要用好處回報他。
解讀:「以德報怨」,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成語,通俗地講,就是一個人傷害了你,你不但不記仇,反而給他好處;這是一種美德,也是很多人為人處世的規則。可是這種理想狀態對於凡人來講似乎有些困難。看到孔子的完整解答之後,豁然開朗了。
當「金科玉律」被完整還原,有種生活很美好的感覺。
你還知道哪些我們用力過猛的詞句?歡迎留言,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