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送女兒到培訓班學習書法,一不小心被女兒的教練視為「好苗子」,跟著學習了14年的書法。在這位媽媽的帶領下,全家人都跟著一起學習寫字,且都有一定的成績。
昨天(19日),在漢陽某小區,記者見到正在練字的付英及其作品(見上圖)。
還沒有走進付英的家,首先聞到的是一股濃濃的墨香。
客廳不大,但很別致。正對門口的不是茶几,而是兩張寫字桌及一大堆寫好的手稿。今年43歲的付英正在教練郭柏良的指導下,認真地練字。
「我學習寫字是在從1999年開始的。」付英介紹說,當時她帶著上小學的女兒到武漢青少年宮上一個書法培訓班,女兒的老師就是郭柏良。
在付英看來,要讓孩子認真學習一件事情,作為父母也要親力親為,和她一起學。所以女兒學習的時候,她也悄悄「偷師」,掌握一點書法知識。
沒想到,本來對書法沒有任何了解的她,竟然很快就愛上了寫字。「反正有老師在這裡,我也不能浪費資源。」付英開玩笑說,女兒練字的時候,她也一起寫,不明白的就問郭老師。
練著練著,郭老師發現了她這個「苗子」:「付英寫字很認真,能定下心來,這是練習書法最重要的品質。」他額外收下這位「媽媽級」的弟子。除了上培訓班,每周郭老師還專程趕到付英的家,為她們母女倆開小灶。
半年下來,母女倆的書法水平快速提高。
持之以恆 一練就是14年郭老師的要求很嚴格,他要求學生們必須每天都要練習,一刻都不能放鬆。
談及練字的日子,付英感慨很對不起女兒。「那個時候,我們每天都必須練2個小時的字。每到寒暑假,我們都沒有帶孩子出去玩過。」付英說,有一次女兒說:「媽媽,我覺得自己從來都沒有童年。」聽了女兒的話,付英一陣心酸,但為了讓孩子練好字,她還是狠心堅持著。
郭老師的要求,付英從來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公是做工程的,經常在外地出差。有時候,她需要到老公所在的工地去探親。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筆墨紙硯是她必帶的工具。在工地裡,練字是她每天的「必修課」。
一晃14年過去了,付英還是保持著每天練字的習慣。14年裡,她都記不清寫禿了多少毛筆。「我只記得沒有筆了,就會和老公一起到外面批發。有一次專門開車到潮州,批發了一大捆回來。」至於寫過的紙張和墨水,只能用堆和公斤來計算了。
練著練著,付英的字漸漸超過了女兒。母女倆誰的字好一些?在他們家教了14年書法的郭老師最有發言權:「孩子在她這個年齡段裡,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和媽媽比,還有差距。因為付英在寫字上,更執著,更有定力。」
成績斐然 一平方尺字價格5000元女兒進步很快,學習了半年就參加當時的一次全市級青少年書法比賽,結果拿了個金獎回來。
做媽媽的也不示弱。2002年,付英第一次參加「全國第四屆青少年書畫臨帖大賽」,就獲得青年組金獎。接下來,她的成績一發不可收拾:2004年,紀念中韓建交12周年全國書畫比賽一等獎;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畫名家邀請賽一等獎;2006年全國第八屆青少年書畫比賽青年組金獎……
2012年1月,因為成績突出,她被中國書畫攝影家協會培訓中心聘為教授,聘期3年;同年,在由中國書畫攝影家協會和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評估鑑定委員會聯合出具的《潤格證書》上,她的作品被鑑定為收藏價格每平方尺5000元。
精神支柱 一人帶動全家人練字14年裡,付英不但自己練字,還帶著全家人一起練字。
看到她的進步這麼快,大姐、三姐、三姐的女兒紛紛加入到練字的行列。多年來,付英已經和郭柏良老師成了很好的朋友,郭老師每周都要到家來一趟,指導她們寫字。開始還收錢,最後連錢都不收了。
每次郭老師來的時候,只要有時間,親戚們都會從三鎮趕到付英的家裡,一起學習寫字。目前,她們的書法水平也很有造詣。
2011年11月,在「第一屆全國書畫攝影家作品邀請賽」上,付英和大姐付紅、女兒張雅雯、侄女徐可卿「組團」參賽。結果,付英得到金獎,其他3位的成績也非常好。
比賽過後,組委會出了一本獲獎作品集,4個人的作品全部被選入這本集子。
(文 記者 翁曉波 餘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