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除了比較另類的動物學愛好者,還要是小動物愛好者,還要是那些特別小眾的蛙科兩棲類動物愛好者,估計很少有人真會莫名其妙為了看看青蛙而遠途跋涉特意前往古鎮東山的青蛙村。但是這並不妨礙青蛙村的名聲大噪。
明知道60來種青蛙就是個五迷三道,別說60多種,能見到10來種就已經嘖嘖稱奇了。何況如果不是這方面行家裡手,真見著了也沒有明察秋毫的本事,能分辨出啥啥啥的種類麼?能見著的是60多隻應該就是幸運兒了,誑論什麼多少種類。但是不影響你知我知心知肚明將錯就錯。
過去去半島性質的東山,是衝著古鎮豐厚人文衝著湖光山色衝著四季花果衝著時令湖鮮,但現在衝著青蛙村而慕名前往的大有人在,甚至節假日還人滿為患。
青蛙村是一個新造的名字,西巷村才是它的本名,太湖之濱,東山腳下,隸屬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楊灣村的自然村落之一。這個安靜悠閒的小村莊,和中國廣大農村絕大多數的村子一樣,隨著一批批年輕人出去工作,一代代孩子上學之後,只剩下上了年紀的人還留在村裡,多半以種植茶果和養殖大閘蟹為生,已然成為一個典型的空心村。
2014年,一位來自臺灣的生態保育專家、兩棲類保育志工林正雄,對西巷村進行了一輪生態調研,驚喜地發現,西巷村的青蛙資源特別豐富,澤蛙、長腳赤蛙、虎皮蛙等等等等,足足有61種,特別是在臺灣屬於一級保護動物的金線蛙,在西巷村卻遍地都是。他的這個發現,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湖畔村子,地理生態環境能差別到哪呢?應該比比皆是。有句諺語怎麼說來著:當你手上拿個錘子,滿世界看出去都是釘子。但是恰恰是他在西巷村的考察有了這個發現。
有時候,因緣際會,就是什麼人?在哪?做什麼?很重要。
臺灣人麼,古典文化傳承比我們丟失的要少得多,文創產業的靈感也相對更有經驗,對於農業和生態也更加充滿熱忱。「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古詩詞裡描繪的田園意境令現代都市人神往,也讓太湖邊的這個小村落瞬間激發出了滿滿的靈感。空著也是空著,閒著也是閒著,有人想搞事還不好嗎?破之落索的房子,雜亂無章的村子,多少年多少代也沒有什麼風光,從來也是讓那些有傳奇有名勝的村子便宜佔盡,還真不如讓他們折騰折騰會呢,反正也沒有什麼損失,萬一呢?
要說西巷村還有點兒便宜可佔的是緊靠東山環島公路、長圻旅遊碼頭,枕山面水,南望三山島,西眺西山風景區,北面緊鄰陸巷古村。沿著鄉間小道往裡走,不時能聽到雞鳴狗叫聲,池塘邊各種水生植物縱橫交錯,頗有世外桃源的味道。村裡和一個臺灣設計團隊合作建設了這個村子——植入青蛙主題,一個十分投機取巧巧言令色移花接木含糊其詞深得人心的理念,一方面將錯就錯因勢利導變廢為寶虛張聲勢青蛙多說明生態好,一方面給了城裡希望能夠像兩棲動物青蛙那樣在城市鄉村隨意切換的情調人群一個來這的理由先吧。
把夜裡「呱呱呱,呱呱呱」的聒噪蛙聲,當成自然田園的獨特風情,販賣給久居都市的煩惱苦惱人群,成為農民增收的資源。逐步改造之後隨處可見的青蛙塗鴉或雕塑,池塘邊,老樹上,電線桿上,不經意抬頭間就會在角角落落和很多卡通青蛙相遇,家家戶戶裝修一新,花花草草的民宿咖啡館的文藝範兒十足,又不失鄉土氣息。還真是提供了一個重返鄉村,慢讀生活的驛站,難怪聞風而動人群趨之如騖紛至沓來。
明代陶望齡寫《東山》:
竹梢藤蔓冷僧扉,門外蒼松忽減圍。
鏚藥更誰悲遠志,摘花猶得訪薔薇。
落潮漁艇晚初閣,上浦風帆健欲飛。
絲管暮年陶寫盡,謝公何日復東歸。
古人悠然的生活狀態還是比較令人憧憬。現代人葉公好龍,要的只是有點這個意思,但並不是真正追求這類原始調調。要的是田園鄉村的殼包裹城市生活的核。假模假樣地來,還是要咖啡啤酒烘焙的,要衛浴齊全的,要乾乾淨淨的床被,要規規整整的臥室廳堂,農家樂那點虛頭巴腦的時蔬瓜果似是而非的雞鴨魚肉當然也是。
村裡曲裡麻拐的羊腸小道也得石塊卵石鋪砌,道旁雜草縱生的不再合適了,得花花草草了;一水的土狗死樣怪氣的躺著街上見人汪汪汪也不再適宜,得有點花裡胡哨的品種調劑著;當然,還有少不了的遍布角角落落犄角旮旯的青蛙形象,村小路邊的碎石青磚、民居石牆,隨處可見千奇百怪的青蛙畫像,電線桿、樹叢、草地上也都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青蛙玩偶;還有池塘咖啡、復古自行車、粉牆黛瓦、一座院子,等等等等,所謂「西巷棲居」的情結締造,無非是無所事事的一半暖陽一杯咖啡,和老闆慢慢的聊慢慢的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
於是,一個傳說應運而生:古老的時候,一群無憂無慮的蛙族和人類一起友好的生活在美麗的東山西巷村,村後的水塘是蛙族的禁地,那裡有一片被施了魔法的水草森林,任何生物經過都會被吸進去。有一天,一隻貪玩的小蝌蚪遊進了水草森林,一直沒有回家。焦急的蛙族長老請求人類的幫助,人類帶著工具,毀掉了水草森林,救出了迷路的小蝌蚪。這,不禁讓青蛙巫師怒火中燒,一氣之下,巫師帶著它的魔法——生態離開了西巷。從此,水不再清澈,莊稼和樹木也漸漸枯萎,水源汙染的,人類和蛙族開始生病,青蛙長老再次找到巫師,希望他回到西巷。巫師要求人類重新種下一片水草森林,由蛙族世代守護。所以,今天,西巷的角角落落,到處都是蛙族哨兵,守護著共同賴以生存的水源。
然後燉出一鍋暖暖的心靈雞湯,通俗易懂,明白曉暢:自然是什麼?是一花一草一樹一水一山林。太湖波光粼粼,枇杷林披翠掛黃,楊梅樹枝茂茁壯,桔林漫山遍野;青山如壁,林木茂密,百花盛開,茶芽滴翠,聽取蛙聲一片。自然是什麼?是喃喃的鄉音,熟悉的身影,溫暖的笑容。嬉戲的孩童,曬太陽的花狗,收拾院落的鄉鄰……自然因人而生動,生活因人而美好。
我們總是帶著一種在自己待厭的地方去別人待厭的地方緩口氣的情緒出發,內心渴望的,不僅僅是一個村莊,而是揮之不去的戀戀情愫,帶著我們回到夢中的鄉村田園。鄉村,是可以慢慢讀生活的地兒。
早上可以在陽光和鳥兒的歌聲中醒來,斜陽西照,坐在涼棚下,泡上一壺碧螺春茶,聽聽音樂看看書,打打瞌睡聊聊天,在百無聊賴之中找回久違的身心平靜,夜晚能夠在星空下安然入夢,回歸蛙聲一片的鄉野寧靜生活。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