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環球時報》創辦,至今已度廿載春秋,這2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迅猛的20年;這20年,也是世界最為風詭雲譎的20年。2005年,胡錫進接手《環球時報》總編輯。2006年1月,《環球時報》由每周兩期改為日報,2007年11月創辦環球網,2009年4月,《環球時報》創辦英文版,今年2月,《環球時報》又落地美國,創辦美國版。《環球時報》的每一個標誌性的發展節點都是中國與世界關係變化的縮影:擴版順應中國加入WTO後對外面世界認知的渴求;創辦英文版則順應中國實力不斷增強,世界更多了解中國的需求。
對於「改文風與話語體系」這個話題,胡錫進說他還是有話要說。3月13日,胡錫進將記者約到懷柔,他在這裡參加一個媒體負責人的培訓班,中午採訪時正遇他與評論部同事討論社評選題,世界大事被他一件件拿起,說兩句,沉思,再說兩句,再沉思。嘴裡一直嚼著黃瓜,嘎吱嘎吱。在一旁靜觀,記者感到他嚼的不是黃瓜,而是世界的風雲際會,斷斷續續,吐出的卻是一條思想鮮明的主線。
與我們的心對應 與我們腳下的土地對應
記者:《環球時報》的語言都很直白,甚至有些土,這是《環球時報》追求的一種語言風格麼?
胡錫進:我們沒有刻意去追求一種什麼樣的語言風格,即便有,那也是一種自然、真實地流露。我們可能講出來的都是土話、俗話,因為我們要把真話講給讀者聽,一個人要說真心話的時候,肯定是在用口語、俗話思考。而這些俗語,甚至有些土的話肯定也對應讀者的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就能產生好的傳播效果。好多讀者欣賞我們的語言風格,大概也是因為這個道理。
記者:除了鮮明的語言風格,《環球時報》的政治立場也比較強硬,網上戲稱您是最大的「五毛黨」。
胡錫進:作為一份時政類報紙,每天跟政治打交道,肯定有鮮明的立場,《環球時報》有自己鮮明的價值觀,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維護中國與世界博弈中的國家利益。我們親黨、親政府,是因為我們知道黨和政府與老百姓沒有那麼遠的距離,黨的利益就是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利益就是黨的利益。
記者:一個有鮮明政治立場的媒體,會不會影響她說真話呢?
胡錫進:我認為真話,就是與我們的心對應,與我們腳下的土地對應,做到這兩點就足夠了。
記者:《環球時報》的發行量是150萬,您在新浪的個人粉絲數已逾300萬(還有名人粉絲幾千萬),您是看重前者還是後者的影響力?
胡錫進:肯定是《環球時報》的,我們懂得堅持,要實事求是。我們說出的話跟內心對應,跟地面對應,這樣說出來的話,肯定跟網際網路上的話不一樣。
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影響力確實是在不斷增大,但我們不能一味跟著網際網路走,迎合網際網路的口味,不能在網際網路中迷失自己。
中國共產黨最有資本說真話
記者:當前,中央正在堅持改文風,您認為什麼才是「好文風」?「改進文風」到底應該怎麼改?
胡錫進:改文風的本質還是改作風,作風改了,文風自然就改了。黨的話語體系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特別嚴謹,一種照本宣科、不出紕漏式的嚴謹,這其實是官僚主義的反映,好多人說話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保證政治正確,這就非常不好。我想如果破了官僚主義,文風會風肯定能改好。
至於什麼是好的文風,我認為就是要堅持說真話、說實話。誰都喜歡聽真話,而中國共產黨最有資本說真話。美國的民主政治,那是一個「大秀場」,總統當選是靠精心策劃的表演贏得選票,而共產黨是在實實在在做真事。這麼多年來,黨做出了成績,經濟發展很快,老百姓生活不斷改善。2000年的時候,中國的汽車年產量是207萬,而去年是1800多萬,翻了9倍,看看中國的發展多麼巨大。
發展很快,但是,空氣汙染了,水也變壞了。別瞞著,實事求是告訴老百姓這是為什麼,實事求是地把問題擺出來,實事求是地來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放心,老百姓能夠理解這個國家的問題,知道這個國家是由成就組成的,也是由問題組成的。中國進入改革深水區,問題多,但解決問題的槓桿也最多。
但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有時候政府不願意說自己的問題,總是說成就。媒體議題設置有一個規律,叫反向規律,你要是都說好的,它肯定向相反方向走。生活也一樣,人都是毀譽參半的,如果你自己光誇自己,特牛,人心裡肯定會挑你毛病。如果政府自己光談成就,缺點就由大眾的嘴去說;傳統媒體光談成就,問題就由網際網路說;官方網站光談成就,批判就由商業網站搞。結果就成了商業網站成為主輿論場,傳統媒體被邊緣化,政府處處受輿論嘲弄。我認為政府除了講成就還要實事求是講問題,我們的主流媒體也應該直面問題,回應問題。
記者:話語體系是話語權的展現載體,也是國家軟實力的外化象徵,對做好對外傳播,提升我們話語權您有何建議?
胡錫進:首先,對外傳播不是你想傳就能傳出去的,你必須要製造別人的興趣點,人家對你感興趣,才能聽你講話。現在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應該說世界對中國很感興趣了,但在傳播議題設置上,不能光按自己的興趣來,光講自己的成就,要多講中國的問題。我想一個複雜的中國要比一個光鮮的中國,讓世界更感興趣。
其次,對外傳播的定位不能太高,不要奢望很短時間就在世界樹立一個美麗中國的形象,先把外界先入為主的負面情緒和妖魔化的印象消除掉就可以。讓世界知道我們是一個複雜的國家,而不是一個邪惡的國家就可以了。
再次,我們不能搞強行灌輸式的傳播,這樣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從具體入手講好「中國故事」也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打開多元信息之門
記者:一份向中國介紹世界的報紙,發行數不斷增長,在國內影響力不斷擴大,這是不是一個國家心態走向開放、走向自信的表現?
胡錫進:《環球時報》展示一個真實世界的同時,也展示一個真實的中國,展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態度。
這些年,《環球時報》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應該說是時代發展的結果。上世紀90年代,《環球時報》剛進入市場時,信息禁忌比較多,什麼能報導什麼不能報導,條條框框很多,而現在這種信息的藩籬基本上被拆除,信息的邊界越來越寬,這是中國自我變化的結果,這種變化表現在一種包容力的生成,中國變得越來越有能力去適應去接納世界多元的聲音,尤其是一些批評的聲音。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環球時報》也作了一點貢獻,就是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信息之門,讓老百姓看到更多境外的聲音,鍛鍊了老百姓的信息適應和判斷能力。老百姓在豐富多元信息中逐漸形成一種信息理性,通過與世界的比較,看到中國取得的發展,也看到中國面臨的「複雜」,並且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儘管中國當前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通過與世界的對比,老百姓不會喪失信心,畢竟中國未來發展的趨勢是很光明的。(記者 呂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