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知道大熊貓、朱䴉為國寶,卻很少有人知道褐馬雞也是國寶。
褐馬雞不僅是國寶,也是中國的「國鳥」,並被譽為「東方寶石」。
褐馬雞還是四大馬雞中最為名貴的種類,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國特產鳥類,中國瀕危珍稀動物,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褐馬雞(學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中國特產珍稀鳥類,劃重點,是中國特產哦,體高約60釐米,體長1-1.2米,體重5千克,全身呈濃褐色,頭和頸為灰黑色,翅短,不善飛行,兩腿粗壯,善於奔跑。
褐馬雞像白馬雞一樣雍容華貴,富態優雅!耳羽非常特別,成束狀並向後延長,突出於頭頸之上,形狀像一對牛角;全身羽毛油光錚亮,尾羽末端黑而具金屬紫藍色光澤,散開時如孔雀開屏,非常漂亮。
褐馬雞是一種產於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臺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因耳部由兩個雪白的耳羽,好似長角,或有人稱之為角雞或耳雞。尾羽上翹後,披散垂下,如同馬尾,故名馬雞。
關於褐馬雞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遠古天庭中有兩隊美麗的長著長長馬尾狀尾翎的雞禽,分別由四大天王看管。每年五月初五,四大天王帶雞相會。酒足飯飽的天王們要將它們的尾翎全部拔掉,互贈對方。有一年相會之日,四隻雞禽不堪忍受拔羽之苦,一起飛下天界進入一片深山老林。四大天王急令天兵天將下凡捉拿。天兵將八根鋼針分別扎在四隻雞的耳後,又把它們扔進烈火中焚燒。後來,一位仙醫救起被燒得奄奄一息的四隻雞。經過精心護理,它們很快恢復了健康,但華麗的羽毛從此卻變成了黑褐色,面頰、腿腳成了深紅色,耳後的兩根鋼針變成了兩隻美麗奇特的白色羽毛簇,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褐馬雞……
如果褐馬雞和老鷹打架,誰會贏呢?如果你不假思索地要投老鷹一票,那就大錯特錯了。
褐馬雞雖名為雞,可羽色黑褐,油光瓦亮,生性更為驚人,勇猛善鬥,寧死不屈。
在山西龐泉溝褐馬雞自然保護區,農民們就曾見過褐馬雞與老鷹搏鬥的情景,二鳥扭成一團,滿地翻滾,鷹爪扼住雞脖,雞爪抓住鷹眼,兩敗俱傷,十分慘烈。
褐馬雞英勇善戰,走起路來雄赳赳氣昂昂,特別是它直起身體時儼然一副大氣凜然、視死如歸、神聖不可侵犯的神態,正因為褐馬雞有勇猛好鬥精神,中國早在漢代就有將其尾羽裝飾武將帽盔以示英武的記載,東漢的虎賁中郎將,要以「鶡羽」做冠飾,曹*曾曰:「鶡雞猛氣、其鬥於必死,令人以和褐雞為冠,像此也」。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褐馬雞齊覓食,有被侵者直往奮鬥,雖死憂不置」。(褐馬雞古語稱「鶡」)將其羽毛賜予武將的形式稱「鶡冠之制」。
這種制度世代相襲,直至清朝,能被賜這種羽翎頂戴,乃是一種殊榮。褐馬雞在國際上與大熊貓齊名,被世界雉類協會放在其會徽上。
善鬥、好強、寧死不屈這些精神特質讓人不禁對褐馬雞心生崇拜,因此,自古以來,褐馬雞就是權貴之物,因此,褐馬雞羽毛自然成為商人爭相追逐的珍品。
一對褐馬雞尾羽最高時可售銀幣千元。一隻褐馬雞尾羽共有22片,長羽成對排列,中央兩對特別長而且很大,被稱為「馬雞翎」,外邊羽毛披散如發並下垂。
隨著褐馬雞在市場上的身價一路飆升,厄運也隨之而來,褐馬雞越來越稀少,1987年調查時,褐馬雞的野外數量只剩區區幾百隻,生存狀況岌岌可危。
可喜的是,褐馬雞作為中國的國鳥,各地政府十分重視褐馬雞保護。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別在呂梁山的龐泉溝和蘆芽山林區建立了褐馬雞自然保護區。河北省政府於1984年批准將蔚縣小五臺國有林場改建為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
上世紀90年代,陝西分別在韓城、黃龍發現褐馬雞,後來分別設立專門保護區。目前,這兩個保護區褐馬雞種群數量在4000隻左右。
此外,1989年,中國郵政發行了一套《褐馬雞》郵票,共兩枚。
為了提高人們對珍稀動物的保護意識,1998年,我國發行的珍稀動物紀念幣中就有褐馬雞的身影。
我們應該和中國的國鳥和諧共生,洽如鄰裡,而非為了利益肆意捕殺。
全城熱益願和天下的動物愛好者一起守護同一片天空下的動物鄰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