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在古樸神秘的愛爾蘭
凡是締結了婚姻關係的人
必須對婚姻忠誠至死
不能夠「離婚」
」
在愛爾蘭1937年的憲法中明文規定:一旦二人自願結為夫妻,婚姻關係將永遠存續,禁止離婚。這意味著,在愛爾蘭這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國家,絕大多數人仍舊保持著對婚姻最初的敬畏、慎重與虔誠,一旦開始絕不輕易放棄。
「不能離婚」的規定一直到1995年才退出歷史舞臺,然而愛爾蘭人對婚姻的鄭重態度依然讓其他西方民族稱奇。
」
所以,是要多麼深刻的愛情
才能讓愛爾蘭人敢於牽手一輩子?
許多許多年前的愛爾蘭,曾有一個美麗的愛情傳奇。
年輕女孩愛詩琳即將在眾人的祝福之下嫁給自己的青梅竹馬,擁有著廣大田地、受人敬重的鄉紳——關。
然而,雖然愛詩琳對于田園生活感到滿足,她的內心深處卻有著一種不可言喻的渴望。這時,關的弟弟洛肯出現了,洛肯堅決地要踏出這片土地追尋自己的夢想,他自由奔放的靈魂深深吸引了愛詩琳。洛肯和關兩兄弟,一如白天與黑夜那樣地不同。
愛詩琳與洛肯墜入愛河,這段禁忌的愛卻得不到任何祝福。在命運的擺弄之下,兄弟情義、戀人之愛、自由夢想將何去何從?愛爾蘭式的堅貞之愛,將讓這對戀人最終走向怎樣的命運?
《命運之舞》的故事即將就此展開……
踢踏舞是愛爾蘭的特色,更是愛爾蘭的國粹,區別於美式踢踏舞「tap dance」,愛爾蘭踢踏舞以其鮮明特徵,被定義為「hard shoes dance」。愛爾蘭踢踏舞是集愛爾蘭傳統音樂、歌曲、舞蹈的精華於一身的藝術形式,是愛爾蘭的文化名片,它結合了藝術的表演、優雅的舞蹈動作與舞者驚人的體能,舞者上半身保持直立挺拔,活用趾尖與腳跟在地板上快節奏地拍擊,「踢踏」之聲鏗鏘激昂,極具爆發力和感染力。
愛爾蘭踢踏舞的起源要從蘇格蘭高地的蓋爾特人說起,他們在羅馬人和日耳曼民族的侵略中僥倖生還,古老的愛爾蘭文化也得以保留。15到17世紀,許多種類的舞蹈創作出來,踢踏舞以其快速的節拍以及側面行進的舞步風行整個愛爾蘭。約1750年左右,舞蹈教師的出現讓踢踏舞初現曙光。舞蹈老師們通常到處旅行,巡迴演出,並且不斷整合創新,搖滾、擺動膝蓋下的小腿或是踢自己的後腳跟以發出聲音等新穎的元素加入其中。
到了近代,愛爾蘭舞蹈協會的成立和專業的踢踏舞比賽的舉辦讓踢踏舞漸漸向專業化和國際化發展,舞蹈技巧、服裝、音樂等也漸趨成熟。
1994年的歐洲歌唱大賽中一段愛爾蘭歌舞的表演曾經引起了巨大轟動,愛爾蘭音樂和踢踏舞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隨之誕生了兩部經典的舞劇,分別是首演於首演於1994年的《命運之舞》和首演於1995年的《大河之舞》,它們以及之後首演於挪威的《舞之韻》都是踢踏舞史上的經典之作。
《大河之舞》以氣勢宏大著稱,是用「踢踏」這一種方式講述愛爾蘭祖先與大自然抗爭,以及經歷戰爭、饑荒等種種苦難後流離失所,重建家園的長篇血淚史詩。變幻莫測的節奏和貫穿始終的旋律讓人為之震顫。
《舞之韻》是一個關於愛爾蘭凱爾特人爭取自由的傳說,其中描述了兩個愛爾蘭部落在歷史上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艱辛歷程。戲裡所反映愛爾蘭凱爾特人特有的文化因素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代愛爾蘭,是一部充滿了愛爾蘭特色的舞臺作品。
區別於《大河之舞》和《舞之韻》的歷史題材,踢踏舞劇《命運之舞》講述的是戀人洛肯和愛詩琳衝破周圍反抗的聲浪,堅守心中所愛的故事。
《命運之舞》也是一部融合了愛爾蘭經典音樂和舞蹈的踢踏舞劇,與《大河之舞》同為將愛爾蘭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經典之作。《命運之舞》延續了《大河之舞》的雄宏氣勢,且具有強烈的層次感和穿透力,整齊劃一的舞步踢踏出的節奏,在動感、質感、情感上給人予共鳴。
更具特色的是,這是一場視聽兼具的踢踏舞盛宴。鏗鏘有力的舞步結合愛爾蘭風笛、小提琴等器樂演奏,以及如同天籟般的人聲吟唱,打造出濃鬱的愛爾蘭民族風情,讓人仿佛置身於綠島壯闊的山川之間,沉浸在愛爾蘭恢弘的史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