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琢磨的萌貓
在所有與人類親近的動物當中,貓可以算的上是最受寵愛的一位了。不提供肉食皮毛,也不奉獻勞力以供驅使,貓需要做的只是賣個萌——趴在人們腿上任由撫摸或者蜷成一團肉球打幾下呼嚕——這樣就足以迷倒眾生了。
為了照顧好貓,人們不惜淪為貓奴,費盡心思為它們製作貓糧、貓砂、貓樹,還要每天抽出大把的時間陪它們娛樂。然而,人們卻發現,養尊處優的貓並不像狗那樣聽話,它們喜怒無常,難以琢磨。面對人們的討好,貓有時會顯得非常冷漠,貓糧不吃、貓砂不用、貓樹不爬,任憑你怎麼逗弄,回報你的只是不理不睬,這時如果你不知趣地繼續碰它,免不了被它鋒利的貓爪撓傷。
如此看來,人們喜歡貓,但並不了解貓。為了弄清楚貓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科學家們出手了。通過一系列的觀察和研究,他們發現,貓咪萌態十足、溫順可愛的外表實際上帶有極大的欺騙性,而它們的一些習性和所作所為,或許與我們想像中的完全不同。
嗜肉的萌貓
貓是嬌貴的動物,貪吃貪睡,進入了人類的家門後,多半都患上了肥胖症,然而,它們對食物仍然是最挑剔的——它們必須得吃肉。你可能會覺得,貓能吃肉有什麼稀奇?小貓釣魚的故事,小學生都知道,但「貓能吃肉」和「貓必須得吃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食肉動物有很多,人也算一個,但是人不挑食,如果沒有肉,麵餅、米飯甚至樹皮都能拿來填飽肚子,貓就不同了,它們不吃肉會死。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在數百萬年前,貓科動物的祖先們就發生了基因突變,將所有貓科動物(當然也就包括了貓)鎖定到肉食動物一類。
一般來說,貓科動物的腸子都非常短,就比如貓,它的小腸有1米,而體型相近的兔子的小腸則有2米,這種短消化道,正是以肉食為主食的貓的特徵。因為肉類食品是濃縮性食物,營養充足,不需要很長的腸子慢慢消化吸收,但肉容易腐爛,短腸子可以把腐爛產生的毒素儘快排洩出去,而以植物為主食的兔子,因其食物中纖維多,難以吸收,所以負責攝取食物營養的腸子必須較長,這樣才能吸收到足夠的營養。
腸子比其他動物短了一截,吸收能力自然就差了一些,但貓科動物對營養的需求卻比兔子要挑剔得多,這當然又包括了貓。貓維持生存需要非常多的動物蛋白,比如牛磺酸(人和其他哺乳動物卻不需要),這種蛋白只存在於動物中。另外,貓需要的許多維生素,比如煙酸(也稱作維生素B3或維生素PP)、 賽阿命(維生素B1)和視黃醇(維生素A),同樣更容易在動物中獲取。還有,貓不能自己生產前列腺素,它們為了獲取這種對繁殖至關重要的荷爾蒙,除了吃肉別無他法。雖然很多貓都愛嚼草葉,但那不是把草葉吞下去,只是吮吸草汁而已,是為了攝取不能從肉類中得到的營養素,例如葉酸,貓缺乏葉酸會導致貧血。
長期嗜肉,貓已經失去了區分成熟果實和不成熟果實的味覺,因為它們已經嘗不出甜味,但是作為補償,它們卻進化出了另一種區分不同肉類的非凡味覺,成為品肉高手。所以,當你餵給貓一塊香肉的時候,它們也許會走開,因為它們已經嘗出了人類無法覺察的某些可能已經變質的肉味。
兇猛的萌貓
貓咪貪吃,人們雖然可以用餵養的方法滿足它們強烈的肉慾,但如果「供奉」的肉食不合胃口,貓就會自己去覓食。
但是嬌生慣養的貓有這種能力麼?為了測試貓的「實力」,英國廣播公司(BBC)專門做了一檔電視節目——《2014年度貓咪觀察:地平線新實驗》。在節目中,科學家們利用GPS和傳感器跟蹤、記錄了某農場中100隻貓的行動。跟蹤系統的記錄結果顯示,如果不加約束,平時看似懶惰的貓其實是很有活力的,其活動範圍可以達到15個足球場這麼大。
活動範圍雖大,貓最喜歡去的地方卻是田野和樹林(不像老鼠和狗那樣喜歡到食品店外或者垃圾堆裡找東西吃),因為在那裡它們可以覓食。貓在狩獵時非常聰明,甚至可以通過模仿鳥類的聲音來吸引獵物。順便提一下,一旦貓咪鎖定了目標,它們會全速奔跑,但奔跑時不會完全把腿伸直,所以既矯捷又無聲。在靠近獵物之後,貓咪憑藉著驚人的跳躍力(貓的跳高高度可以達到它們身長的5倍)猛撲向獵物,將其捕獲。這些貓的捕獵能力是很強的,每隻貓每周至少可以4次把捕獲的獵物帶回農場,被捕的獵物中不僅僅有老鼠,還有一些體型較大的鳥類。
貓咪出色的表現贏得了科學家們的讚許,但這點表現其實不算什麼,如果較起真來以事實說話,貓絕對是比獅子、老虎更加危險的殺手。
2013年1月29日,美國科學家在《自然通訊》發表了一篇有關流浪貓對野生動物產生危害的論文,來自美國國家動物園史密森尼生態保護研究院以及美國魚和野生動物服務機構的科學家們經過一系列研究後指出,貓是野生動物的頭號敵人。在美國,每年被流浪貓殺死的鳥類有14億隻,哺乳類則高達69億隻,而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所提供的數據,貓是名列世界最麻煩的100種非自然入侵物種之一,特別是在地域環境相對比較獨立的島嶼上,流浪貓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33種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動物的滅絕。
現在,你是否出了一身冷汗?我們被呆萌的貓咪欺騙了,原來它們有著如此兇猛殘暴的一面!
貓的平衡技巧也令人嘆服,它能一躍跳上比自己身高高一倍的桌面,也能從一人多高的牆頭縱身而下繼續撒腿狂奔。體型與貓相若的狗甚至上樓梯都有困難。動物行為學家觀察到了貓從高處跌下時的一系列動作:先將頭部轉正,將前腳移到臉部,保護下頜在落地時遭受的自下而上的衝力;然後將上半身扭轉成與頭的方向一致,下半身繼上半身之後扭轉。落地時,貓會伸直四肢,拱起背進一步減緩衝擊力。貓的尾巴在整個下落過程中像螺旋槳一樣轉動,扮演平衡裝置的角色,讓貓可以及時旋轉身體。
「眼力驚人「的萌貓
貓咪善於捕獵,不僅僅是因為它們身手敏捷、頭腦聰明,還因為它們有非常厲害的「眼力」。
從外形上看,貓的眼睛與人眼差不多大,而且構造與人類也大同小異,但它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看到的世界還是有所不同的。首先,貓咪的視力是屬於獵食性動物型的,具有比人眼更寬廣的視野,科學家們發現,人眼的視野為180度,而貓眼的視野可以達到200度。當貓咪將視線停留在前方的時候,其實偏後方的部分視野也能看得到,這樣的功能使貓能夠在專心注意前方獵物的同時,還可以警覺身體兩側的動向,以免遭到攻擊。其次,貓的兩眼直視的視線並不是平行的,而是呈50度的夾角,這使得它們能夠準確地判斷物體的距離和縱深。最後,貓透視黑暗的能力遠遠強過人類,貓在暗光中的視力比人類好6至8倍。
我們常說:「貓在黑暗中仍看得見東西」,其實不然,如果將貓放置在完全黑暗的空間中,它也和你我一樣完全看不見東西,只是貓咪的眼睛能聚集環境中微弱的光線,即使在沒有月光的暗夜也不會完全沒有光線,稀微的星光或由雲層反射的光線,貓都能聚集且利用這些許的光度。這是因為貓的視網膜後有一額外的反射層,叫做「明毯」或「照膜」,可以將光線二次反射回視網膜,增強貓對光的感知。我們常常於夜間看見貓咪的眼睛閃亮著金光或綠色的光,這就是由於明毯的反射作用。用閃光燈對貓咪照像時,也會有相同的結果,而人類的眼睛因為不具有明毯,所以夜間是不會發出光亮的。
貓的瞳孔不僅能通過擴大縮小有效地調節進入眼睛的光量,它也是一種表達感情和用於交流的器官。在恐懼和高度興奮時,貓的瞳孔會急劇放大。養貓人也許都有這樣的經驗:貓目不轉睛地盯著玩具看,如果瞳孔迅速擴張成一個黑黑的大圓眸子,就表示貓咪要出手攻擊了,屢試不爽。因為瞳孔放大代表恐懼,所以貓群中地位較高的貓在對峙狀態時反而會將瞳孔縮成一條線,表示自己毫不在乎敵人的存在。雖然貓喜歡凝望著人,人對貓的長久注視卻會使它們感到不舒服和被挑釁了,因為長時間瞪視是動物準備爭鬥的前奏。因此一間屋子裡有好幾個人的時候,喜歡貓的人長久望著貓,希望得到貓的關注,貓反而避之不及;討厭貓的人故意將視線轉開,卻可能贏得貓的好感。
善於群居的萌貓
我們一直認為,除了獅子,大多數貓科動物,包括貓,都是獨居的,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它們往往會為了獨佔狩獵地區而爭鬥不休,最終彼此分開。但是,科學家們發現,當貓被帶入人類社區之後,它們已經可以過群居生活了。
貓的群居方式比較特別,和獅子不同。一個獅群中包括了雌獅和雄獅,而一個貓群中的成員基本上只有雌貓,它們生活在一個固定的公共生活區域,一起保護和撫養幼崽。雄貓游離在這個區域的邊緣,僅有一隻雄貓可以和區域內的大多數雌貓交配,如果有外來雄貓進入這個區域,那麼它們的爭鬥在所難免,落敗的一方很可能只能落魄地離開了。
那麼貓是如何劃定生活區域的呢?主要靠的是嗅覺。科學家們發現,貓的嗅覺非常靈敏,它們會在其領地周圍撒尿留下氣味,或者用臉頰去蹭位置比較突出、易於辨認的「路標」,使其沾有皮膚腺體的氣息。而且貓有著第二個「鼻子」,稱為雅克布森器官,位於鼻腔下,上鄂第一門齒的後方,專門用來分析其他貓的氣味。我們常常看到貓聞了聞地上某處後,會將嘴張開一點點,抬起上唇,眯起眼睛,露出牙齒,好像被什麼臭味燻到一般,其實它們正是在使用雅克布森器官「品嘗」氣味,並非真的被燻到了。
除了嗅覺,貓還需要使用肢體語言來維持一個和平的「社會環境」。我們已經知道,貓是很兇猛的動物,但它們卻很聰明,也明白「兩貓相鬥,必有一傷」的道理。所以,在貓的社會中,不到萬不得已,它們是不願意彼此「動手」的。那麼它們如何緩和摩擦、避免身體衝突呢?只能靠高超的「演技」來表達立場了。於是貓練就了一套複雜的肢體語言,比如將尾巴豎立起來表示自己很開心,而背部隆起、使勁搖尾巴的時候則是在表示自己的不滿。就這樣,藉助於張牙舞爪、虛張聲勢,貓咪們相安無事,共同生存——它們確實是非常善於群居的貓科動物。
所以,即使你僅僅養了一隻貓,如果不加以管束,一個不留神,它可能已經偷偷成為了社區中或者街道上貓群落的一員了。
「獨立自主」的萌貓
貓有著足夠的智慧能夠處理好和同類的關係,那麼它們又是如何看待與人類的關係呢?為了研究貓對主人的感情有多深,美國林肯大學的科學家們想到了經典的兒童心理學實驗「陌生情景法」。在這個實驗的第一部分,父母和小孩(僅二三歲)會呆在一間屋子裡。在父母的陪伴下,小孩很安心,敢於在屋子裡走來走去,當陌生人進入房間,小孩不知道怎麼面對陌生人時,便會緊靠在父母身邊。然後實驗進入第二部分,父母趁小孩不注意偷偷溜出去,讓小孩和陌生人共處一室,這時小孩會非常驚慌;一段時間後父母回來,小孩立刻會跑向父母,表現出對父母強烈的依賴。
現在,科學家們對這個實驗做了一個調整,把小孩換成狗、貓,觀察它們對於主人離去和重聚的表現,由此分析它們對主人的感情如何。實驗結果顯示,狗對於主人的離開非常沮喪,而主人的返回也會激起它們強烈的反應。與此相反的是,貓的反應要冷淡許多。貓對主人離去與回歸的感覺不太強烈,當主人不在的時候,它們甚至願意和陌生人交流。同為寵物,為何貓和狗的差別會這麼大呢?難道貓是「冷血動物」?科學家們是這樣解釋的:貓表現出的冷漠,與其說是因為貓不懂得回報主人的感情投資,倒不如說是因為它們沒把主人當「家長」,所以不懂得依賴。
英國生物學家約翰·布拉德肖研究了30年的貓,他也同意這種觀點。布拉德肖認為,當貓和人生活在一起的時候,它們並未在日常生活中為人類做出太多改變和調整,在貓的眼中,人類和它們區別不大。所以,它們很可能把人類當成了另一種體型龐大的「笨貓」,而處於人類的環境,充其量只相當於處於「巨型笨貓」的生物社區,它們只需要用「平起平坐」、「互惠互利」的方式來利用人類就可以了。
布拉德肖的理論看似新奇大膽,卻不無道理。比如,許多貓對於剛進屋的主人或是陌生人都會繞在他們的腿邊蹭一蹭,人們常常誤以為這是交流情感的信號,而科學家們發現,實際上它們是在傳播體味,用來展現這是自己的地盤。至於喵喵叫,也有別於人們所幻想的意義。2009年蘇塞克斯大學的科學家對貓的叫聲做了研究,發現貓對人類發出的喵喵叫並不是在向主人「搖尾乞憐」,僅僅是它們覺得這樣做也許能換取食物,一旦肚子填飽了,它們也就不怎麼叫了。撫摸和逗弄也是一樣,人們將貓視為玩物,常常喜歡撫摸、逗弄它們,當貓心情不錯的時候,它們懶得反抗;但如果心情不好,它們絕對不會委曲求全,可惜許多人不懂這個,以至惹得貓兒暴怒,被送進急診室。
事實證明,我們完全想錯了——我們自認為高高在上,覺得貓離不開我們,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貓咪根本不願受到駕馭,「買不買帳」還是它們自己說了算。這說明,貓作為貓科動物的一種,骨子裡還是具有以我為王的霸氣。
進化中的萌貓
貓不僅僅會賣萌,它們還隱藏了許多不萌的習性,這些習性在最近40年內才被科學家們揭露出來,如果從進化的觀點看,這些習性並不難以理解。說到底,它們與人類近距離相處的日子還不長(貓第一次被馴養,只不過是4千多年前的事情,比狗至少晚了1萬多年),還有一些野性難馴,而且,在貓與人結識的過程中,似乎從一開始,處於主動一方的就不是人類。
一切還得從頭說起,在距今1萬多年前,農業已經興起,人們聚集成了村落,開始儲存糧食,也正是這個時候,人類村落開始成為老鼠的天堂。科學家們發現,大約在距今1.2萬年,在古代中東地區,家鼠就出現了,它們已經演化出和野鼠不同的生活方式,喜歡在人類的村落中築巢打洞,盜取糧食。雖然人類馴養的狗對於老鼠沒有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但是貓咪卻抵擋不住老鼠的誘惑,它們緊跟老鼠的步伐走進了人類村莊。
人類發現,貓行走在村落裡沒有什麼破壞性——它們不吃糧食,於是見多了,也就聽之任之了。當人們發現貓能夠捕食老鼠和蛇的時候,就開始親近它們,然後發現它們原來真的好可愛啊——大眼睛、大腦門、毛茸茸、翹尾巴……到了4000多年前,人類終於抵擋不住誘惑,這才要把它們抱回家中佔為己有。如此看來,貓是不請自來,主動和人類合作生存的,它們一開始就有著自己的主見。
那麼,經歷了4000多年的共處,現在貓咪已經被馴化了麼?答案是肯定的。貓咪已經與人類有了一些感情,也希望討人類的喜歡,只不過人類對它們要求太高,才忽略了它們的野性。在未來,貓還會繼續進化下去,可以預見,隨著馴化時間的延長,人類的喜好作為一種自然選擇所起的作用會越來越明顯,萌貓的野性可能會漸漸泯滅,最終成為我們期待中的完美萌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