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鐵達尼號》風靡整個中國時,我所在的班級組織了一場觀影活動。
影片尾聲,傑克在冰冷的海水中逝去。
斷斷續續的抽泣聲以一個姑娘為中心擴散開來,我的同學們都被這對小情侶至死不渝的愛情所感動。
那個下午,從被拉上的窗簾縫隙透出的光還不足以照亮整個教室,所以我並不知道全班只有我一個沒哭。
窗簾拉開的時候,所有人臉上的淚痕都還未開,除了我。
大家抹著眼角的淚說:「好感動。」
同桌正準備和我一訴衷腸,卻得到我迷茫的眼神。
「你居然沒哭!不感動嗎?」
她驚訝的聲音驚動了正沉浸在情緒裡的同學們,他們陸陸續續朝我看來,臉上的驚奇如出一輒:哇哦,這裡有個冷血的人。
帶領我們觀影的語文老師也扭過頭,露出不贊同的眼神。
我僵坐在座位上,承受著莫名其妙的、近於指責的眼神,內心是做錯事的慌亂。
雖然我完全弄不明白為什麼看這個電影就一定要哭。
這導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直到成年,我都以為自己缺乏共情能力。
直到我認識一個詞:刻奇。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中說,「刻奇」是這麼個玩意兒:
當看見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刻奇」引起了兩行「前後緊密相連」的熱淚:
第一行是說,看見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
第二行是說,和所有的人類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們所感動,多好啊。
第二種眼淚使「刻奇」更加「刻奇」。
也就是說,當一種情感是發自內心的、自我的,那麼這種感情就是真實的,但當這種感情升華成了具有崇高感、使命感的情緒,那麼這個情感就已經成為了「刻奇」。
換句話說:
「刻奇」就是自我愚弄之後的大眾愚弄。
人們只有自我愚弄之後,才能有理有據地愚弄別人。一個人的自我欺騙叫矯情,一群人的自我欺騙叫刻奇。
當我認識到「刻奇」,就想起當年昏暗的教室裡,扭向我的,淚流滿面的每一張臉。
原來我沒做錯什麼。
當所有人都哭的時候,應當允許有的人不哭。
2
河南沁陽一所學校的老師們可能不這麼想。
他們把2000多即將高考的學生糾集起來,讓他們列隊操場,一起給面前坐在凳子上的父母下跪,磕頭。
很多父母在默默地抹眼淚。
好幾個評論說看完感受很震撼,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我也覺得挺震撼的,頭皮都發麻。
雞皮疙瘩站起來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震驚,一種是噁心。
我是被噁心的 。
仿佛夢回那個《鐵達尼號》的下午,如果我是這2000學生裡的一個,不磕頭的後果嚴重程度,想必遠勝那個下午。
有人給學校留言,教學生感恩的方法很多,非要用這種嗎?
校方直接把「不孝子孫」的帽子扣到了這位網友身上:
回家問問你父母,給他們磕個頭謝恩該不該有爭議。中國人現在缺的就是這種儀式,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不孝子孫。
從這件事的發生和校方的回應,就能看出形式主義的「刻奇」有多可怕。
在有大量質疑聲的情況下,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壓迫人、教訓人、震懾人,搶佔道德高地之後,攻擊一切反對聲音。
他們,總把毫無靈魂的形式主義誤以為富有內涵的儀式感。
如日本人每一餐之前都會說:
我開動了!是因為他們明白食物來之不易,於是發自內心地尊重食物。這是儀式感。
說到底,儀式感是做給自己看的,是內化的。
形式主義則是做給別人看的,內容空虛,徒有其表,虛偽又經不起推敲。
這2000個學生,是否感恩父母,明明在於父母與學校平日的教育,在於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引導。
跪一跪就有用的話,把少管所那些傷害父母的孩子拉出來跪一下,從此改邪歸正、尊敬父母,豈不省時省力?
這種刻奇至極的形式主義,老師先感動自己,再愚弄學生。
明明是懶得想出更好的方法教育學生感恩,卻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姿態來,搞個大場面試圖「刻奇」所有人。
這類行為的可怕就在於,抹殺個性,把所有人都等同起來,要求表達同樣的心情只能用同一種方式。
這2000個學生,沒有人問一問他們,是發自真心的想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對著父母下跪嗎?
愛父母的方式有很多,只有下跪才能表達嗎?
如果不跪,就是不愛父母嗎?
所有人都跪下的時候,應該允許有的人不跪。
下跪的2000個學生,卻沒有選擇不跪的權利。
他們都是被刻奇的人。
3
自媒體時代,刻奇是種恐怖的集體主義。
它所到之處,思想不再自由,真相不再真實,但沉浸其中的人們並沒有察覺。
D&G辱華事件中,在網絡中盡情宣洩不滿、強迫所有人站隊的人們可能也不懂什麼叫「刻奇」。
所有人都在忙著聲討D&G、發出檄文,有人在微博搜索關鍵詞、統計沒有發出聲明的明星,群起而攻之。
一篇《比起那樣的種族歧視,我更怕的是這樣的大型刻奇》的文章,在各大門戶網絡、自媒體、論壇被罵到狗血淋頭。
當人們沉浸在刻奇中時,不允許哪怕一丁點反對的聲音。
讚揚或批評某一件事、某一個人,感動自己也和別人一起感動,只聽得見相同的聲音,只看得到同一個面畫。
聚集在一起的刻奇者,靠著巨大的聲浪,對反對的聲音進行道德綁架甚至網絡暴力。
一旦進入了這種境況,就忘記了,如果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每一個在網上振臂高呼,還我真相的刻奇者,要的真的是所謂的「真相」嗎?
不是,他們只是享受人多勢眾,裹挾輿論的快感。
站在道德高地上,聲音比誰都洪亮,之後各自散去,留下一地狼藉。
4
還有人,利用了刻奇。
只要你使用微博或者微信的時間足夠長,你就會發現,粉絲眾多的大V們,都在用這種思維來消費大眾情緒。
無論是憤怒還是同情。
在追求10W+的流量時代,刻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編輯的技巧。
各種煽情的排比句、毫無理性的發洩、不斷的自我感動、強迫性的站隊、聲討意見不同者……
更有甚者,胡編亂造,引導情緒挑起事端。
還是D&G事件,某公眾號,利用大眾愛國情緒,炮製了一篇《DG撤回道歉宣布和中國決裂:感謝這些中國人,給了我們繼續辱華的勇氣》的爆款文章,形成刷屏,連官媒都進行了轉載。
人們一邊義憤填膺地罵,一邊轉發到自己的朋友圈號召更多的人進行聲討。
然而事實究竟如何?
文章裡所說的「D&G撤掉了在Ins等上的道歉視頻」,有網友翻牆出去一看,道歉聲明還在;
至於題目所說「感謝這些中國人,給了我們繼續辱華的勇氣」,只是編輯的意淫罷了。
刻奇者不在乎真相。
赫赫有名如企業家、明星,默默無聞如普通百姓,都逃不過被大V們肆意發布、被公眾轉髮帶有誇張煽情的文章。
08美國女排奪冠,郎平被媒體用「賣國賊」、「漢奸」等字眼進行報導;「釣魚島」事件,鼓動人們在愛國主義名義下砸日本車……
這些文章內容上粗製濫造,邏輯上漏洞百出,但轉發量驚人,動輒刷屏。
大眾的極端、輕信以及情緒化都為大V們煽風點火提供了可乘之機。
因此他們樂於迎合大眾,通過發動或者參與其中博取大眾好感,換取粉絲和流量收益。
對事件本身應有的理性追問和關心,則讓位於感動或憤懣。
5
刻奇是非理性的,但終究是難以迴避的人性。
無論我多麼討厭它,也必須承認,誰都無法徹底擺脫它。沒有人是超脫紅塵的存在,它可能是人類寫在基因裡的本能。
昆德拉早就認為,無論人們如何鄙視,「刻奇」都是人類境況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同。
我們在「刻奇」中感受到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聯結,那一刻,我們似乎不再是獨自一人,我們的精神成為可以匯聚的力量,我們能感受到彼此能感受的世界,那一刻孤獨短暫的消失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刻奇。
任何人都無法免俗地有著「刻奇時刻」,不會為傑克和羅絲的愛情哭泣的我,卻會被滅霸的一個響指虐得心痛不己。
刻奇與反刻奇,都是這個時代大合唱的一個聲部罷了。
也許此刻寫下這篇文章的我,恰好是一種「反刻奇」的刻奇吧。
但哪怕是為了理性而理性,這個社會,也終究需要一些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