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UCH百科
浦江東漢興平二年(195)建縣,史前文明源遠流長,西漢武帝時代已有「漫衍魚龍、紙角之戲」的群文活動興起。自唐朝始,「龍騰燈舞鬧元宵」成了浦江民間習俗,縣誌載稱為「燈節」。
唐代為浦江板凳龍的孕育期,宋、元為浦江板凳龍的成熟期,明、清為浦江板凳龍的鼎盛期,改革開放後為浦江板凳龍的弘揚。
浦江板凳龍保留了中國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帶"龍信仰"的漢族民俗文化傳統,融匯了書畫、剪紙等民間藝術的民間形態,傳承了群眾體育和廣場舞蹈的藝術形式,具有民俗、歷史研究價值和民間工藝傳承功能,在浦江和浙中及江南沿海一帶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在浦江當地又稱之為《長燈》。板凳龍在我省許多地方都有,並與各地鄉風習俗維繫。《浦江板凳龍》較具代表性,且歷史悠久。據浦江地方志記載,西漢武帝年間就已興起,唐貞觀年間方志中也有描述。其特點在於龍身由幾十節、幾百節甚至上千節板凳串聯而成,陣圖變化豐富,民間參予面極廣,有的表演隊伍延綿可達七華裡之多。此外,道具工藝製作手法豐富,集民間剪、畫、塑、織一身,龍頭與板凳之上的燈彩飾品千姿百態,琳琅滿目。
長燈是由龍頭、龍身和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頭下託木板,以竹篾紮成,高2米餘,長約4米,外面裱上棉紙,再繪上色彩鮮豔的龍鱗、雲腳,龍頭前有一龍珠,寫有「五穀豐登」、或「風調雨順」等字樣。龍頭造型威武,白須飄逸。晚上點上燈更顯生動鮮豔。龍身由木板連綴而成,一節稱一旗,一般按戶或按丁(家中男子)由各家製作,而龍頭、龍尾由村裡製作。每旗龍身上有拱門殼,裱以棉紙,扇面上繪上各種圖案,拱角上繪上龍鱗、雲腳。晚上出燈時,裡面點上蠟燭。 在板凳之間用一木棍相連,每根木棍有一人拿著,每條板凳上都扎著花燈(替代龍體)。由於每隻花燈都按個人的喜好所畫,為此花燈的圖案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條龍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圖案。
《舞者》
浦江板凳龍作為當地一大文化特色。每逢舞龍時節吸引了大量外地遊客來到浦江一睹其風採,熱鬧至極。
TOUCH作為一名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從小板凳龍就在他心裡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也為了宣揚文化傳統,TOUCH的畢業設計主題就是板凳龍。
等比例縮小,全手工製作,
記得那年暑假,
TOUCH坐在村口的祠堂,
對著屋梁上懸掛的龍頭,
這一坐就是幾個星期
當成品出來的時候,
大家都驚嘆不已,
一個沒有木工基礎的大學生
竟能做出如此做工精巧的作品。
而當時,他就是在這間屋子用這些工具,
一步步,一點點地製作
也許就是在這裡,
TOUCH木藝工坊產生了
現在TOUCH的木工桌
給他一點時間一點耐心
我相信,在這張桌子上會發生更讓我們驚嘆的事情
喜歡板凳龍的朋友可預約製作
◎END
長按識別二維碼 ↑ ↑ ↑
加入T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