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家富不養『老相好』,家貧不挨『青笛嫂』」。雖然我對這句農村俗語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還是沒有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一、家富不養「老相好」
這句俗語裡的「老相好」可不是指的舊情人,而是指的一種猛禽類的鳥。這種鳥的名字叫「伯勞」,是雀形目、伯勞科的鳥類,一共可以分為約64種。在民間,「伯勞」一類的鳥被稱為「老相好」。
「老相好」一類的鳥,其嘴形大而強,其嘴的先端具有鉤和缺刻,略似鷹嘴;其翅膀短圓,通常呈凸尾狀;其腳趾強健,趾的前端長有利鉤;其體型中等偏強,性情兇猛,極具掠食性。
據稱,「老相好」一類的鳥比較兇殘,能夠用喙輕易啄死一些大型昆蟲、蜥蜴、鼠和小鳥。並且,還會將其所捕獲的獵物穿掛在荊刺上,如同人類將肉掛在肉鉤上一樣,因此,「老相好」又名「屠夫鳥」。
比較常見的「老相好」有紅尾伯勞、虎紋伯勞、棕背伯勞、灰伯勞等。一般情況下,野生的「老相好」喜歡棲息於平原或山地的小樹或灌木的頂枝上,並用其兇狠的眼睛向四周張望,一旦有小型動物或熊蜂、蝗蟲、松毛蟲、蠅類等昆蟲從視野裡出現,便會急飛直下去抓住它們,然後再返回所棲的樹枝上進行享用。
在舊社會,有些愛鳥的富裕家庭試圖人工飼養這種鳥,但在養殖的過程中發現:這種鳥喜歡吃新鮮的昆蟲或新鮮的肉類,是不喜歡吃植物一類的食物的。因此,飼養「老相好」的經濟支出非常大,即便是家庭富裕,也承受不了這種開支。另外,這種鳥也不太好養。因此,便有了「家富不養『老相好』」的說法。
二、家貧不挨「青笛嫂」
所謂的「青笛嫂」,也不是指的女性,而是指的一種叫做「繡眼」的鳥。在臺語中,稱繡眼鳥為青笛仔、青啼仔;在一些地區的民間,稱繡眼鳥為「青笛嫂」。
「青笛嫂」是一種體型比較小的鳥類,一般體長在90~122毫米之間。它的嘴比較小,一般為頭長的一半左右,嘴峰稍向下彎曲,鼻孔為薄膜所掩蓋;舌頭能夠伸縮,舌頭先端具有角質硬性的纖維簇;翅膀圓長;尾短。
這種鳥的叫聲婉轉好聽如同黃鸝一般, 食性很雜,也很強,利用昆蟲、水果等都可餵食,是一種比較好養的鳥。
在舊社會,也有一些貧窮的家庭非常喜歡養鳥。而一旦養上了「青笛嫂」,就很難罷手,從而會接二連三地四處尋找或購買「青笛嫂」飼養,並且,還會出現玩鳥喪志的現象,從而使本來就貧窮的家庭更加貧窮。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人們便告誡那些愛養鳥的貧困家庭----家貧不挨「青笛嫂」,意思是說:家裡本來就貧窮,還幹嘛要去養殖「青笛嫂」呢?
以上所言就是這句俗語的大概意思。
聽了老農的講解後,我總算是明白了這句俗語的意思。在我看來,這句俗語應該是在講述舊社會的事情,因為現在喜歡養鳥的人都具備一定的經濟收入,在養鳥時,是不會在乎開支的大小或是否玩鳥喪志的,所以,這句俗語應該已經落伍或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