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刺客聯盟》的觀眾應該對子彈轉彎的情節印象深刻,在子彈出膛的一瞬間,手腕快速轉動,就能讓出膛的子彈實現轉彎,繞開障礙物攻擊敵人。當然,這是藝術性誇張的說法,看上去很經常,但現實中不可能有人能通過抖手腕來改變子彈軌跡,不過讓子彈轉彎倒是可能的,早在二戰時期德國就研究過這個項目。
StG44,世界上第一款成功的自動步槍,德國於1943年製造(StG44最早被稱為MP43衝鋒鎗)。德國除了研究自動步槍之外,也花了不少精力研究相關配件,比如StG44拐彎裝置,它相當於一根外置式槍管,在原槍管的前方再安裝一根彎曲槍管,從而強行改變子彈的飛行軌跡,實現子彈轉彎。
德國人吃飽了撐的嗎?要研究子彈拐彎技術?其實也是受當時的戰爭影響。了解二戰的軍迷應該知道,德國與蘇聯在東線打得你死我活,已經沒有任何妥協可言了。
當時東線比較流行巷戰,林立的建築為士兵們提供了天然的掩體,但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視野受限,很難看清牆後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把頭探出掩體是非常危險的,很容易被敵方狙擊手幹掉,所以德軍才花費大力氣研發不用探頭就能查看情況或射擊的裝置,而StG44拐彎裝置算是這個方向上的一個成果。
StG44拐彎裝置分為兩種,一是大拐角型,槍管彎曲的角度為90度,對子彈軌跡的改變較大;二是小拐角型,彎曲角度為30度,軌跡改變小。兩種型號各有特點,可以適用於不同的情況。
大拐角型一般是為裝甲部隊準備的,因為當時很多蘇軍會悄悄摸到裝甲車上,在近距離引爆手榴彈,而裝甲車內的德軍因為缺乏射擊角度,很難解決這些扒車的蘇軍。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擁有一支安裝大拐角型拐彎裝置的StG44,德軍坐在車裡就能攻擊到蘇軍,非常方便。
小拐角型是為步兵準備的,它的尾部還帶有一個折射稜鏡,這樣步兵不用把頭探出掩體,依靠稜鏡就能查看掩體後的情況,安全性有了保障,而且子彈又能轉彎,可以更輕鬆地攻擊到敵人。
圖為StG44拐彎裝置的拆卸流程,它通過一個固定鎖與步槍槍管項鍊,安裝、拆卸都比較簡單,就算是沒用過的士兵也能快速掌握。
從作用上來看,StG44拐彎裝置確實做到了令子彈轉彎,不過很可惜,它最終並沒有得到德軍認可,匆匆生產了數百支就停產了。
為何德國人要淘汰拐彎裝置?這裡面其實有很多原因。
首先,拐彎裝置的原理是物理性的,即在原本的射擊方向上設置障礙物,通過碰撞強行讓子彈改變軌跡。在碰撞的過程中,彈頭很可能變形,甚至直接碎裂,而且還消耗了相當一部分動能,所以出膛後彈頭的殺傷力、射程大減,遠遠不如原槍好用。
其次,拐彎裝置的壽命極低,就像原因一所說的,彈頭碰撞拐彎槍管, 從而實現轉彎。每射擊一次,就相當於拐彎裝置的膛壁被彈頭撞擊一次,必然會出現變形。
子彈在經過槍管拐彎處時,會有一個短暫的受阻過程,這就等於是把槍管給堵住了,而後面越發膨脹的火藥燃氣無處宣洩,只會向四周擠壓膛壁,也會同樣會損壞槍管。
根據德軍測試結果,一根小拐角型拐彎裝置的壽命僅為300發,而大拐角型因為彎曲角度更大,壽命連100發都不到,而當時普通槍管的壽命均在3000發以上,差距非常大。
另一方面,拐彎槍管因為製造工藝比普通槍管更複雜,需要投入更多資源,而當時德國資源嚴重緊缺,已經沒有能力大批量製造了。
雖然拐彎裝置的理念很神奇,效果也很有意思,但成本、壽命等各方面的無法符合實戰要求,所以德國人只能親手將其淘汰,丟進了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