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文字D》這部動漫在車迷心中絕對是神一般的存在。1995年重野秀一開始連載《頭文字D》,到第六部正式完結,也是一代日本人對本土汽車夢的最終絕唱,日本汽車有過輝煌,但這種輝煌最終止步於21世紀初。
至今日,日本汽車眾多傳奇均已斷代,雖然它們也還在繼續生產著一代代新產品,冒領著一個個傳奇的名字,但是驕傲已經不在,在車友眼裡,現在的這些新車就像披上了一層小丑外衣的政客,留下的就是醜陋的外觀配合著歇斯底裡的躁動而已。
《頭文字D》可以說是見證著日本性能車的興盛時期,同時也把這一系列車型繪畫成山路上的傳奇,以至於後來成為了車迷們心目中的經典情懷。如果說車迷都愛看《頭文字D》,倒不如說《頭文字D》孕育出JDM車迷,而且還在不斷地把JDM性能車故事傳唱下去。
除了幾個主角的座駕外,《頭文字D》裡面還有很多讓JDM車迷們津津樂道的經典車型,就好比下面這些。
日產Skyline GT-R(BNR32)
駕駛者:中裡毅
好多人對GTR這個名字一點都不陌生,GTR已經成為了日產的一個標誌性汽車,而SKYLINE車系已經不斷被淡化,甚至被遺忘。但無論現在的車型如何,也無法抹去NISSAN SKYLINE早期神一般的地位。
早期SKYLINE名為王子汽車,就是給日本天皇家neng車的公司,前身是著名的立川飛機公司,後來呢,倒閉了唄,併購給了日產。
到了日產後,誕生出了GT-R,奠定了日系高性能車的基礎風格。GT-R有兩大殺手鐧,分別是提供超強動力的RB26DETT直列6缸發動機,和把動力分配到四個車輪的ATTESA E-TS智能四驅系統,在當年這樣一套由電腦計算動力分配的四驅系統可謂是黑科技般存在。以至於GT-R成為賽場上的常勝將軍,得名「戰神」。
日產Sil80(S13)
駕駛者:佐藤真子&沙雪
這車要從Nissan Silvia開始說起,前置後驅的布局讓Silvia擁有巨大的改動空間,加上Silvia價格在高性能汽車中屬於非常廉價的,在熱愛漂移的年輕人群中間經濟門檻低,從而普及率極高,也因其改裝空間大,所以在日本地區,改裝Silvia幾乎成了一種文化。
1989年,在底盤代號為S13的Silvia上延伸出了180SX,採用掀背車款設定,車頭造型採用當年跑車最流行的翻燈設計。對比起Silvia ,180SX有著更加時尚的跑車外形。由於180SX與Silvia間的雙生關係,大部分配件都能共用,互換搭配之後便產生出了Sil80,顧名思義就是車頭使用Silvia樣式,車尾使用180SX的樣式。
三菱Lancer Evolution(CE9A)
駕駛者:須藤京一
三菱汽車公司為了參加WRC世界拉力冠軍賽和SCCA專業拉力冠軍賽,將其旗下家庭轎車Lancer進行改進強化,生產出高性能旗艦級運動轎車-Lancer Evolution 。
Lancer Evolution 一舉拿下1996-1999四次 WRC年度冠軍,一舉成為當時WRC中最強悍的戰車。
每一代Lancer Evolution都有著驚人的表現,到第九代截止,它都是日本現象級別的汽車。當然它也生產了第十代,但EVO已經不再是EVO了,Lancer Evolution的傳說也暫時到此斷代,別問我為什麼。
豐田MR2(SW20)
駕駛者:小柏凱
日本中置發動機汽車只有兩款,第一款是NSX,另一款就是MR2。
中置發動機、後輪驅動、2座布局就是MR2名稱的由來。SW20屬於第二代MR2,設計參照了法拉利F355外觀,擁有經典的跳燈。大家都喜歡管本田NSX叫東瀛法拉利,而豐田MR2就被稱為窮人法拉利。相比起NSX,MR2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可比性,但豐田利用巧妙的思路,把後置前驅的布局平移到後輪,形成中置後驅布局,大大節省了開發成本,使得這樣一款中置跑車的價格都能讓一班年輕人所接受。窮人法拉利並不是在貶MR2,而是充分說明了它的高性價比,讓普通消費者也能接觸到中置跑車的樂趣。
本田Civic Type-R(EK9)
駕駛者:館智幸
本田思域是《頭文字D》裡面鮮有的前驅車型,而且實力非常頑強。當中最強代表就要數這輛EK9。不用多介紹,大家都知道EK9是思域的Type-R,B16B紅頭發動機配合上前後雙搖臂懸掛,尾部活躍的抓地跑法事實上是一眾後驅車型的最強勁敵。再加上這並不是一輛普通的EK9,而是經由Spoon全面改裝的Demo Car,被擴缸到1.8的B16B發動機能爆發出260hp馬力,再加上一系列的底盤強化改造,廠車的實力實在難以擊破,唯有靠主角光環了。
本田S2000(AP1)
駕駛者:城島俊也
很多人認為本田歷史上只生產了S2000這一臺FR小跑車,其實這是錯誤的。在上世紀60年代,當本田拿到日本政府的汽車生產許可證,所面世的第一款車S360就是一臺小型雙座敞篷車。後來才把重心慢慢轉到了家用轎車市場,直到1999年,本田才復生了S系列,推出了S2000 AP1。
S2000是一臺獨享底盤和動力系統的純正Roadster,它有很多特別之處。如保證輕量化和車身剛性但成本較高的矩陣X型車架,本田車中較少的前中置發動機,電子化儀表,極簡化的音響和空調開關等等。當然最驚人的還是它那臺F20C直列四缸發動機。這臺發動機是為S2000的縱向發動機排列方式而特別製造的,加入了本田所有先進的發動機科技。這臺代號為F20C的2.0升自然吸氣發動機可以輸出184kW的最大功率,升功率即使是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驚人的。再配上專為這個發動機設定的密齒比6前速手動變速箱,S2000擁有了不遜於百萬元級別跑車的強悍性能。
日產Skyline GT-R V-specⅡNur(BNR34)
駕駛者:星野好造
《頭文字D》裡除了R32,還有Skyline GT-R最後一版R34。R34 V-specⅡNur發布於2002年,在性能上,它對R34的渦輪和懸掛系統進行了微調,使它能承受更大的動力改裝和在不同路面上都有最好的車輪抓地力。另外,出廠時,它已經配上了輕量化的碳纖維頭蓋。它名字裡的「Nur」代表德國的紐博格林賽道,這個版本正是在紐博格林賽道測試和研發的,限量生產了750臺。
據說,日產在當時並沒有遵守日本的280hp馬力上限君子協定,這臺R34 V-specⅡNur在出廠時就已經有330hp的動力輸出。由於R34系列在GT-R歷史上的特殊地位(最後一版Skyline GT-R),而這個V-specⅡNur又是限量發售的,可以說它是彌足珍貴的。
日產Skyline GT-R V-specⅡ(BNR32)
駕駛者:北條凜
《頭文字D》裡另一臺R32 GT-R是一臺終極版本。V-spec代表著「Victory Spec」,這臺V-specⅡ是在1994年發布的,仍使用RB26DETT直列六缸渦輪增壓發動機,動力輸出206kW。與最早的R32 GT-R相比,最主要的改動是使用了245/45R17的輪胎。這個型號也是R32 GT-R的終極型號。
雖然GT-R的性能確實非常強悍,但在山路上,由於其車身太過沉重(R32 V-specⅡ已經重達1480kg),對那些馬力較小但車身輕很多的性能車來說並不佔太大優勢。這也是GT-R在《頭文字D》劇情中多次失敗的原因。
豐田MR-S(ZZW30)
駕駛者:小柏凱
第三代的MR2在日本市場改名為MR-S發售。這代車型的外觀設計改為學習保時捷Boxster,因此與上一代的設計風格差異明顯。經過對車身尺寸和懸掛的重新設定,MR-S被譽為操控性最好的一臺MR2。但可惜所搭載的1ZZ-FE 1.8升發動機原廠動力只有103kW,所以有不少移植改裝案例。
要說《頭文字D》裡的經典車型當然遠不止這些,隨便數數還有本田最強NSX、馬自達轉子RX-7、Roadster 的MX-5、斯巴魯WRX系列、K-car代表鈴木Cappuccino等等,可惜這些車型不是後繼無人就是完全變了味。時至今日也只能回味60-90年代的那些情懷車,只可惜在我們身邊能剩下來的已經十分稀少了,就連內燃機的生存空間都越來越狹窄,不知道日後陪伴小孩子成長的,都會是什麼車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