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生物愛吃石頭?美媒: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神奇動物

2021-01-08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6月30日報導美媒稱,對大多數生命形式來說,石頭或許聽起來並不像一頓美餐,但它卻上了一種新確定的物種的菜單,這個物種是一種圓圓胖胖、長得怪怪的蛤蜊。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19日報導,然而,儘管這種蛤蜊以石灰巖為食,但其發現者並不確定,這種生物是否從那些巖石中捕獲到任何實際食物。例如,這種蛤蜊的腸道中的細菌是否有助於分解巖石並釋放出營養物質?

該研究項目的主研究員、麻薩諸塞州東北大學海洋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魯本·希普韋說:「我們希望研究共生體——即生活在這種動物體內的細菌,看看它們是否提供了什麼營養物質。這是我們當前關注的一個研究領域。」

報導稱,這種新發現的蛤蜊是一種船蛆,這類蛤蜊之所以得名船蛆是因為,它們喜歡吃木材,尤其是船隻所用的木材。希普韋對趣味科學網站說,木頭很難吃得下,但適應性改變幫助它們在木材中鑽洞;這些適應性變化包括「在貝殼上長的一小排細小而鋒利的齒狀物,以及一種專門用來儲存和消化木頭的器官,這種器官名為盲腸。」。

報導稱,各種已知的船蛆都會以木頭為食。當2018年菲律賓保和省一些當地居民告訴希普韋及其同事有一種淡水船蛆會吃石頭時,他們吃驚不小。希普韋說,當地初為人母的女性會吃這種動物,因為她們認為這種動物可幫助她們下奶(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法國生物學家菲利普·布歇在最近領導的一次考察活動中注意到了這種新發現的物種,但研究人員稱,是當地人幫助新組建的研究團隊找到了這種神秘的船蛆)。

希普韋說,與其他船蛆不同,這種新被命名為「阿巴坦河食巖船蛆」的物種已喪失所有與鑽木習性有關的適應性改變,包括盲腸。希普韋說,這種蛤蜊的外殼反倒長有非常大的、形狀類似鏟子的突出物,其作用就是在巖石上挖洞」。

這種生物的外殼可咬嚼巖石,隨後會把巖石作為一種細砂來進食、消化並排出。希普韋說:「有少數動物會吃石頭——例如,有些鳥會利用『胃石』來幫助消化。而『阿巴坦河食巖船蛆』是唯一已知的通過挖洞食用巖石的動物。」

希普韋還說,這種吃巖石的蛤蜊「長得相當奇怪——此類蛤蜊圓圓胖胖、半透明,長得很像蠕蟲」。研究人員採集的樣本大多有4英寸(約合10釐米)長,但有幾個的個頭兒要大得多。

希普韋說:「我當時潛入那條河裡,我看到了長度超過2英尺(約合60釐米)的坑洞!由此看來,或許有一些絕對稱得上怪物的物種就生活在巖石的深處。」

希普韋還說,通過吃巖石,「阿巴坦河食巖船蛆」實際上在改變河水的流向。他說:「這些坑洞還為生活在河裡的無數其他物種提供了棲息之地,包括螃蟹和魚類。在淡水環境中,這是一種極其罕見但也極為重要的進程。」

《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6月19日在其網站上刊登了研究報告。(編譯/王超)

相關焦點

  • 美媒:研究發現人類活動把動物逼成「夜貓子」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獅子、老虎和熊正因為人類而日益成為夜貓子。據美聯社6月17日報導,科學家早就知道人類活動會擾亂大自然。除了提高警惕和減少覓食時間以外,許多哺乳動物可能會前往偏遠地區或減少四處走動以避免與人接觸。
  • 竟有生物愛吃石頭?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對大多數生命形式來說,石頭或許聽起來並不像一頓美餐,但它卻上了一種新確定的物種的菜單,這個物種是一種圓圓胖胖、長相奇特的蛤蜊。  儘管這種蛤蜊以石灰巖為食,但其發現者並不確定,這種蛤蜊的腸道中的細菌是否有助於分解巖石並釋放出營養物質?
  • 美媒:研究發現沼澤沙袋鼠可整個成年期不間斷懷孕
    原標題:美媒:研究發現沼澤沙袋鼠可以在整個成年期不間斷懷孕參考消息網3月11日報導 美媒稱,對一種叫做「沼澤沙袋鼠」的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來說,懷孕似乎沒有盡頭。網絡配圖美國趣味科學網站3月10日刊文稱,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雌性沙袋鼠能在孕期懷胎,在誕下現有的一、兩個胎兒之前幾天孕育一、兩個新的胚胎。這就在沙袋鼠整個性成熟的成年期製造了一種無休止的懷孕循環。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說,這也是一種生殖策略,在哺乳動物中是獨一無二的。
  • 美媒:研究發現沼澤沙袋鼠可以在整個成年期不間斷懷孕
    參考消息網3月11日報導 美媒稱,對一種叫做「沼澤沙袋鼠」的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來說,懷孕似乎沒有盡頭。美國趣味科學網站3月10日刊文稱,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雌性沙袋鼠能在孕期懷胎,在誕下現有的一、兩個胎兒之前幾天孕育一、兩個新的胚胎。這就在沙袋鼠整個性成熟的成年期製造了一種無休止的懷孕循環。
  • 美媒:尚未發現完全不睡覺的動物
    新華社北京3月4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有些倒掛著睡,有些只睡短短幾小時,有些在泥裡酣睡……無論哪種方式,蝙蝠、大象、青蛙、蜜蜂和人類等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睡覺。實際上,科學家尚未發現一種真正不睡覺的動物。
  • 美媒:研究發現古代貓生活方式與現代郊狼相似
    參考消息網7月16日報導 美媒稱,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現代貓的祖先跟隨早期農民來到歐洲,但它們那時不是寵物。據美國阿爾斯科技網站7月16日報導,對波蘭發現的6具新石器時代貓屍骨的氮同位素比值研究表明,這些古代貓捕食食用農作物的齧齒動物,但它們的飲食與當地人及其信任的家犬不同。換句話說,古代貓的生活方式類似於現代郊狼。
  • 美研究人員在越南發現巨型斑鱉 為目前已知唯一該類野生物種
    在越南北部發現的野生斑鱉     美國克利夫蘭市地鐵公園(Metroparks)動物園的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在越南北部地區發現了一隻非常珍稀的巨鱉――斑鱉(Rafetusswinhoei),這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在野外發現的此類生物
  • 2016年發現的12大最怪異動物:一個比一個神奇
    2016年的人類世界充滿了令人驚奇的新發現,動物世界也是如此。生活科學網盤點了2016年發現的12種最怪異的動物物種,包括殭屍蠕蟲、陰莖魚以及利用奇怪方式擺脫尿液的烏龜等,不禁讓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嘆為觀止。
  • 新研究證實:這種生物不僅克木,連石頭也不放過
    如果你曾見過船蛆,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忘記它們,因為這種體態細長的生物不僅長相噁心,而且也是一種頗具危害性的動物。船蛆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大洋中,由於它們鑿木而居、啖木為食的生活習性,對船體、碼頭、圍欄等設備的木質結構具有很大的破壞作用。人類在與船蛆的長期鬥爭中嘗試了很多方法,但是仍然對之防不勝防。
  • 美媒:研究稱身體質量指數並非健康標準
    參考消息網2月14日報導 美媒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稱,身體質量指數是判斷一個人總體健康狀況的一種並不準確的方法。據合眾國際社2月6日報導,在本周發表在《國際肥胖症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稱,有5400多萬身體質量指數較高的美國人被錯誤地貼上了「不健康」的標籤,而這一標籤可以決定他們的醫療保險費和其他費用。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珍妮特·湯姆萊馬說:「數據顯示,有數千萬超重和肥胖的人是非常健康的。」
  • 英媒:研究發現恐龍或也曾漂洋過海
    英媒稱,英國研究人員在一項裡程碑式的研究中揭示,恐龍曾經漂洋過海。此前,他們發現了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5日報導,這個鴨嘴龍的新物種被命名為異域龍奧德修斯種。它的遺骸是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附近一個採礦點發現的,年代可追溯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一定是在開闊海域穿行數百英裡(1英裡約合1.6公裡)才抵達非洲大陸的。這是人們首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報導稱,以植物為食的鴨嘴龍體長可達15米,但新發現的這個物種大小近似小型馬,只有3米長。
  • 科學家發現新型生物,專門靠吃石頭生存,排洩物是沙子
    眾所周知,大自然中的動物一共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肉食性動物,一類是植食性動物。雖然說大自然中的動物有很多,但無論哪種動物都屬於這兩類動物中的一員。但是,你知道嗎?有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非常神奇的動物,這種動物不屬於肉食性動物,也不屬於植食性動物,它是一種未知分類的生物。最重要的是,科學家們還發現,這種動物居然是以石頭為食的,這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 美研究人員破解科莫多巨蜥之迷
    【新華社微特稿】美國研究人員29日說,發現科莫多巨蜥三項基因適應性改變,使它具有其他爬行動物沒有、而哺乳動物常見的特性。這一發現由英國《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發表。研究人員以美國亞特蘭大動物園飼養的兩隻科莫多巨蜥為研究對象。採集血樣後,研究人員對它們的基因組做測序,發現基因適應性改變促使它們的細胞線粒體功能發生改變。線粒體就像細胞的「發電機」,發揮管理心臟和肌肉的功能。科莫多巨蜥線粒體改變可以增強它的有氧運動能力。爬行動物屬冷血動物,缺乏有氧運動能力,容易疲勞。
  • 美媒:部分黑猩猩被發現有心骨 有些人類也會有?
    參考消息網6月28日報導 美媒稱,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科學家在患有一種常見心臟病的黑猩猩體內發現一種名為心骨的罕見骨頭。這一發現的影響可能波及人類,因為人類與黑猩猩在遺傳學上關係密切。  據美國小發明網站6月11日報導,牛、水牛和羊有這種骨頭。水獺、駱駝和狗也有。靈長目動物不常有——至少科學家之前是這麼認為的。
  • 美研究人員受蝸牛殼啟發研發新型防彈衣(圖)
    自然界的生物總是能給人類社會帶來各種各樣的靈感。日前,正在研究新型防彈服和頭盔等護甲裝備的研究人員就再一次從動物那裡得到了啟發。在這種靈感的帶動下,重量更輕,保護力更強的新一代軍用護甲裝備有望在近些年內被研發出來,並投入使用。
  • 美媒:比動物睡眠少而質量更高是人類進化結果
    參考消息網12月16日報導 美媒稱,人類的睡眠很有效,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睡得更少,一天只睡7個小時而不是離我們最近的物種所需的多達14個小時。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12月15日報導,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幾百種哺乳動物睡眠規律的資料庫,其中包括21種靈長類動物。
  • 研究人員或發現I型糖尿病最早生物標記物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美國科學家或許發現了I型糖尿病最早的生物標誌物。這一發現將可以幫助延緩該疾病的發病時間。如何早期發現高風險患者的患病跡象,是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日在Science Immunology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美國Scripps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或許已經找到了最早可檢測I型糖尿病發病的生物學標記物,這一發現將大大有益於高風險患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從而及早幹預,推遲發病時間。
  • 美媒稱中國收藏者盯上美國烏龜 走私者販龜「撈錢」
    美媒稱中國收藏者盯上美國烏龜 走私者販龜「撈錢」 2017年06月06日 09:45   來源:參考消息網
  • 美媒:「超級真菌」威脅世界上「最毒物種」
    美媒稱,一種毀滅性的「超級真菌」有可能將一種原產於中美洲巴拿馬雲霧林中顏色鮮豔的小型青蛙徹底消滅,這種青蛙是地球上毒性最強的動物之一。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9月13日報導,巴拿馬金蛙目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嚴重瀕危」物種。
  • 美媒:研究稱為大蝦做變性手術可提升6成產量
    美媒稱,巨型淡水蝦是世界上被培育最廣泛的蝦種之一,也是人們最愛吃的河蝦。但很顯然,這類蝦的培育量還不夠。因此,以色列的一位科學家找到一種能將大蝦產量提升60%的方法,就是給大蝦做一個簡單的變性手術。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10月27日報導,以色列內蓋夫的本·古裡安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正在使用一項開創性的方法將雌大蝦變性為雄大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