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臺灣的中式微縮版本「宜家」在大陸迅速破局的秘密
臺灣特力集團旗下家居品牌HOLA特力屋,正在中國內地掀起一場消費革命—不僅快馬加鞭,而且在每一個決策上都保持特立獨行:一雙居家拖鞋標價149元人民幣,甚至,在千篇一律的世博特許商品經營上,它也力圖體現自我風格。
3月15日,包括上海仙霞路、楊浦區的五角場店、浦東正大店在內的五家上海特力屋門店,將世博特許商品擺放在店內醒目位置。
和其它首批獲得世博特許商品經營權的商家不同,特力屋從3000種特許商品中甄選出紡織品、箱包、飾品、玩具、禮品、家用金屬製品等七類家居生活用品,而不是泛泛出售紀念品。顯然,這家全球頂級零售建材供應商對世博營銷有自己的見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有助於推介特力屋倡導的東方式高品質生活理念。
與此同時,特力屋當然沒有忘記徵服欲強烈的零售商的標誌性舉動:逆勢擴張。
2010年1月,蘇州和上海便接連有兩家特力屋開張。至此,特力屋在中國市場門店近50家,大陸門店佔20家,其中6家開設於2009年。臺灣特力集團在大陸全資子公司,上海特力和樂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顧憶華的計劃是,未來數年,特力屋將以大北京、大上海、大廣州為重心,逐漸向二三級城市輻射。
在經濟復甦背景下,特力屋提供了逆勢擴張的典型案例。2009年,其內地總銷售業績增長60%。但很難想像,在此前,特力屋曾在這裡蹣跚而行。
同樣作為中國大陸代表現代城市生活品質的符號化品牌,它最初的步伐落後於瑞典公司宜家。2004年,宜家在中國收穫了7.13億美元銷售額,同比增長24%。而這一年,特力屋剛剛涉足內地市場。此後的拓展策略上,特力屋在中國內地各城市戰線過長,將單店成本(400萬至500萬人民幣)回收時間拖延至2011年。「我們不再要遍地開花,現在要集中。」 特力集團執行官童至祥對記者說。當然,高出超市約30倍的日常用品售價也多少阻礙了特力屋在中國的發展。
然而,金融風暴來襲後,特力屋卻成為內地復原最快的零售業公司之一,原因何在?
表面看來,經濟波動觸發商業地產業洗牌,包括上海中山公園、西浦陀、浦東大拇指等人氣商圈騰出位置,特力屋得以進駐。但在更深層面上,高端零售業的動力來自於中國內需市場的活躍。據童至祥分析,亞洲佔全球零售市場比重已超過三分之一,潛力無限,而經濟危機衝擊了日本市場的地位,中國內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其實,特力屋的發展軌跡不過是對西方經驗的實踐:一個國家在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後,生活家居市場開始崛起。而以中國GDP增長率8%、人民幣在中期升值3%為計,預估2010年上海人均GDP將達到12000至12500美元,北京為11800至12200美元間。
況且,支撐這個市場的中產階層,也將同期進入黃金時代。根據世界銀行對中產階層的定義,年收入從4000美元至1.7萬美元,有穩定收入,有能力購置房產和汽車,並有相應的旅遊、教育等支出的城市人群。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升級,中國內地中產階層的規模日益擴大。
對此,臺灣特力集團董事長何湯雄報以樂觀預期:「13億人的消費品味,正在覺醒。」接受記者越洋專訪時,他的語氣加重了幾分。
付得起的品味
「人在會餓的時候,是想不到家居生活的。」特力集團執行官童至祥所言的家居生活,通過特力屋陳設的15大類日常生活用品展現出來。寢具、窗簾、層架收納、小家電、家具燈飾、餐茶鍋具、衛浴美體、蠟燭燭臺、飾品花藝等5千多種商品劃出消費革命的軌跡:從大量、廉價到質精細美。而消費意識的覺醒則在潛移默化中發生。
對中國大陸的城市居民來說,特力屋緊湊的商品陳列令人應接不暇,吸引力不僅來自產品本身,還來自一種倡導生活方式的購物氛圍。
在北京北五環廣順橋旁的HOLA特力屋,中、臺、英、日等多種語言廣播營造出一種國際化與本土品味接軌的氣氛。正在選購餐具的張瑩(化名)喜歡這裡的廣播:「聽了就覺得,買了東西後一定會和外國人一樣,過著『理想的生活』。」
這並不是中國大陸的獨特現象,無論在內地還是臺灣,「HOLA不斷影響消費者Life Style,一直引領著市場trend。」童至祥說。
在1990年代的中國大陸,宜家家居也扮演著類似角色。它啟蒙了內地中產階層對現代西式生活的想像與實踐,卻也因此背離了自己「平價品牌」的全球形象,以至於宜家中國從2000年起,逐步深化低價策略,以便彌合兩種形象的差距。與宜家的錯位經歷不同,特力集團旗下特力屋是主動捕捉生活品味的變遷趨勢,從而確立相應的市場定位與商業模式。「HOLA更重要的定位,就是付得起的品味。」童至祥對《環球企業家》說。
成立於1972年的特力集團,在臺北從一顆螺絲、一隻榔頭進出口貿易起家,迄今已成長為年營業額達7億人民幣的零售集團。1995年起,特力決定從B2B貿易轉向B2C的實體通路,先與英國零售業巨人翠豐集團(Kingfisher Plc)合作,在臺灣推出B&Q(即百安居)大型DIY家具零售渠道,之後又推出HOLA品牌,專攻家居家飾販賣。
HOLA(House Of Living Art)的西班牙文原意為「快樂、愉悅」。其所屬的軟裝市場,是隨著地產業和硬家裝產業的興起而崛起。具體來說,相對於沙發、柜子等不輕易更換大件家具,特力屋專注於季節更替性更強的家居軟裝市場。據顧憶華的觀察,特力屋六成消費者是年齡在25至35歲之間的女性,起碼一年夏、冬兩季,她們會更換家中寢具等軟體。
特力屋集團董事長何湯雄能在2004年之前,洞悉到大陸市場的這種潛在需求嗎?這與他的老朋友、康師傅控股董事長魏應州不無關係。何湯雄進入大陸後,常去拜訪魏應州。話匣子一開,聊到半夜一、兩點是常事。魏應州對老友說的最多的一句是:「老何,再不進來做家居,就來不及了!」
不過,售價149元的家用拖鞋當時可沒什麼市場。曾就讀於中歐商學院EMBA的顧憶華回憶說,兩三年前,一個同學在上海特力屋購物後向她抱怨道:你們HOLA東西怎麼這麼貴?但今年年初,另一位同學在特力屋一次性消費超過兩千元人民幣,特地打來電話:HOLA真便宜,物超所值!
其實,特力屋在臺灣成立初期,貨品囊括了數萬元的水晶燈及一、兩元人民幣的小燈泡。這種模糊不清的市場定位,讓HOLA品牌形象進退失據,並造成銷貨速度過慢,產生龐大庫存。
此後,HOLA非常注重產品挑選與定價策略。捨棄高價位後的特力屋偏重價位適中、質感好、具設計感的商品,定價平均比百貨公司便宜20%。但在內地,這一定位卻需要調整。
「我們提供的是溢價商品,相當於百貨公司等級。」對此,顧憶華分析說,中國大陸居民到百貨公司購買家居商品的比例僅佔其中營業額的3%至5%,在臺灣卻可達到三倍以上。因此,在中國大陸,特力屋的任務是將中高端消費者從沃爾瑪等大型超市中分流到HOLA。
在這裡,把握好高質量商品的性價比,對特力屋來說尤為重要。事實上,特力集團在持續為此努力。如今,特力屋在中國大陸出售的商品,已有70%實現本地製造,這個比例在5年發展中逐步提升,而另外30%則來自進口。換言之,以70%實現「付得起」,以30%代表「品味」,特力屋在中國內地營造出一種若即若離的黏著力。
「我們不唱高調,但掌握小資情調。」顧憶華對本刊說。
陳設的學問
兜售一種「付得起的品味」並非易事,特力屋需要在每一個細節上不斷進行錘鍊。
以前,特力屋在臺灣可以用一整面牆來擺放玻璃杯,從紅酒杯到咖啡杯,一應俱全。但鎖定客戶群之後,一再調整緊縮,現在只剩兩排陳列架,是過去陳列面積的20%。
特力屋喜歡鑽研商品陳列的學問。在臺灣,有個「HOLA實驗室」,其中的貨架尺寸與實際賣場一致。每當新品要上架,或要進行陳列調整,都會先在此進行模擬。包括營運、設計、店面管理者會一同檢視,相互討論。
不過, 支撐這種縝密的店面陳列的,是特力屋以「平效」(每平方公尺的銷售效益)為先的管理核心。當平效低於1200元人民幣時,特力屋管理者就開始逐一檢視過去一周的銷售狀況,再仔細分析是哪個貨架、哪個品類,沒有達到預期。過去一年,特力屋五成以上的貨架都經過抽換調整,細微的陳列調整更是每天都在發生。消費情況實時地反饋到陳列,及更重要的庫存管理上。
在當今零售業,許多管理者把「便利性」奉為圭臬,卻很少考慮到店面各種因素之間的關聯性。事實上,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因素頗為複雜,包括一次購足、貨源充足不缺貨、價格標示清楚、店面規劃良好、配置指南、信道寬敞、簡便的退貨規定、足夠的工作人員、二十四小時營業,以及高效率的集中式結帳櫃檯。沃爾瑪正是藉此成為全球零售王者。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能堅持長此以往,殊為不易。
實際上,對學問的鑽研,得益於特力集團長期以來的自我驅動。
三十年前,臺灣約有近二十萬家中小型貿易公司。小老闆們只需一部電話,就能接到來自西方幾百萬美元的訂單。但如今,這類公司只剩下一兩千家。從1986年開始,新臺幣兌美元匯率起了很大變化,從1∶40,彈升至1∶27,讓這些依賴出口的貿易公司難以存活。在成本遽升、利潤大幅縮水的情形下,許多小型臺灣工廠不得不關廠倒閉,或遷至內地、東南亞等國家,找尋生路。
但特力集團卻逐步成長為臺灣出口量最大的貿易商。其業務涵蓋零售、貿易、營造、電子商務、工業設計等領域,經營方式從合資到自營, 15年間,從貨架系統、空間設計、貨物擺放、庫存管理,它跌爬滾打地積累起從製造業到零售業的各種訣竅。到HOLA特力屋品牌運營時,這些訣竅已被錘鍊為捕捉城市消費品味的能力:彈性設計商品組合,找到最有利的市場切入點。
特力屋這種從貿易,製造,逐步涉足零售的路徑被稱為「變形蟲」商業模式。在經濟學者出身上海市臺辦主任楊建榮看來,這是介於製造業、服務業間的「2.5產業」現象。而臺商的優勢也在這一現象中體現:通暢物流、定位精準、引領時尚風潮,同時有能力壓低成本。
搜星運動
特力集團之所以能實現跨界轉型,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何湯雄開放的人才策略。
一年多來,特力集團總部包括HR總監利瓦伊哲、信息官彭元珍、市場營銷總經理冉龍華,都來自跨國公司。去年4月,供職臺灣IBM27年的童至祥加盟特力,擔任執行長。
童至祥是臺灣IBM成立五十年來第一位女性總經理,親和力強,業績卓越。「Sophia(童的英文名)是能夠親歷親為,伸手下去做的人。」前微軟、思科大中華區總裁杜家濱曾與童至祥有過長期合作,在他眼中,童思路清晰,執行力強。
不過,對童來說,這卻意味著一場徹底轉型:從B2B到B2C、從高科技到傳統產業、從跨國公司到本土家族企業,「IBM的老同事們,去外商成功的比較多,去臺灣企業成功的比較少。」對此中風險,童至祥心知肚明。IBM大中華區執行長錢大群原本並不諒解,但了解她的想法後,最終也送出祝福。
事實上,特力家族企業向全球化公司的蛻變吸引了童至祥。何湯雄對此非常明確,家族企業的好處是靈活,但其管理方式並不適用於跨國運營。「尤其面對中國跳躍式成長,我們內部更要變化得很快。」何湯雄說。
除了3到5年內,實現特力營業額翻倍,何湯雄還希望童至祥重新改造特力的組織氛圍:「在管理方式與結構上,一直是特力最薄弱的地方。」為此,童至祥力圖將IBM的高績效制度和人性化管理相結合。
好在,在壓力之外,童至祥也體會到轉行的樂趣。2009年上半年,為了從金融風暴突圍,臺灣HOLA適時犧牲5%至7%的毛利,推出更多高質感平價家飾。「好多新商品,兩個禮拜就賣掉一整季的量。」HOLA臺灣總經理蔡玲君笑著回憶。「其實,家居裝飾市場真的很大。」童至祥說, 「跟好幾年只買一臺的PC市場完全不一樣。」
在諸多任務中,童至祥所率領的特力團隊還需把大半精力集中在中國大陸。從今年起,她會花一半以上的時間在這個競爭日益升級的市場。
最近,丹麥的JYSK、日本Niddori等跨國家居企業,都瞄準中國市場,籌備開店。蜂擁而至的對手無疑威脅著特力屋的獲利計劃。
為此,特力屋在忙於開設專賣店的同時,也考慮進入百貨公司的新模式。
位於北京東直門來福士購物中心的特力屋就成功實施了這一策略。雖然營業面積較小,但每到周末,到來福士消費的白領,也會順道逛一下HOLA。相較於傳統的郊區大型店面,人氣、銷量均大幅提升。
另外,HOLA特力屋官方網站正進行全新改版,將最先在北京推出,今年內,中國大陸門店所在的城市也將陸續開放網絡渠道。茁壯成長的中國中產階層隱藏在城市各個角落,為了找到他們,特力屋將不遺餘力。
「真的要進入戰國時期了。」最近,HOLA特力屋中國區總經理顧憶華興奮地對所有員工說,「大家準備好,我們要開戰了。」
(環球企業家 方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