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獲得五項奧斯卡獎項,豆瓣評分8.8!《勇敢的心》影片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為背景,以戰爭為核心,講述了蘇格蘭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與英格蘭統治者不屈不撓鬥爭的故事。信仰是需要代言人的,就像宗教信仰中基督教需要耶穌像和人間的發言人教皇一樣,自由需要的是精神領袖。華萊士的出現是一種必然更是一種結果。他死後曾經用過的那把大劍更是繼承這種精神上的傳揚,就像「神像」,有了他每個人就有了希望,有了他就能集結更多的自由人,有了他就象徵了勝利。在最後漢密斯擲出華萊士的那把大劍在天空中劃出完美的曲線最後穩穩的插在地上時,勝利已經被預示了。其實不需要後面的旁白我們也能猜得到結局--蘇格蘭贏得了自由。
電影中濃墨重彩描繪的史特靈戰役是威廉.華萊士首次參與的軍團級戰役。英軍指揮是鄧巴會戰中的「頭號功臣」沃勒內,由羅克斯堡出發併集結了鄧迪和史特靈兩地的英軍駐軍,以1千重騎、近兩萬重步為主力,另有作為輔助大隊的1千輕裝步騎及幾百個長弓手;蘇軍主力為蒙尼率領的6千步兵、200重裝騎兵,華萊士率領的1萬多步兵和少量輕騎兵,另有數目不詳趕來助陣的當地村民。勇敢的心,並不是指威廉.華萊士,倒是恰恰指的是影片中數次出賣過威廉. 華萊士的蘇格蘭國王羅伯特.布魯斯。出賣威廉.華萊士的情節自然是影片虛構的,歷史上的羅伯特.布魯斯是蘇格蘭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英雄,蘇格蘭在英王愛德華一世時代,面對的是被同化 和吞併的命運,正是羅伯特.布魯斯領導蘇格蘭人不斷與英格蘭進行著小規模的衝突,並在班諾克本之戰中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最終將英格蘭人趕出蘇格蘭。
在金屬的鏗鳴和濺血的戰歌中,因為錯信,因為背叛,因為脆弱,戰場成了墳場,還穿著蘇格蘭裙的屍體互相壓著,插滿的刀劍,被騎兵的馬蹄碾碎的臉。婦女們在悲傷地尋找無數相似的屍體中屬於她們的丈夫、兄長、兒子、父親,無限悲涼殘酷。有人說,無數的生命被層層疊疊的沙土埋葬,直到沉陷到大地是最深處,一切的感情和生命一同消失。歷史的代價是慘重的,人類用血鑄造輝煌,用血鋪墊和平。 Wallace最後還是義無返顧地去奔赴用死亡換取的賭注,在最後等待死亡的過程中,他對愛著她的王妃說:「每個人都會死,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真正的活過。」獨身一人的時候,在死亡前在獄中的最後一刻,他也會祈禱:「我很害怕,賜予我力量去面對死亡吧!」因為他也不知道他是否能在莫大的痛苦中將自己的信仰和尊嚴捍衛到最後。當英國的人民把他當作叛國罪人一樣唾棄,為他的即將死去而歡呼,當他看見刑場下兒童對著他的死而微笑的時候,我知道那樣的無知是一種莫大的傷害。當他飽受疼痛,在生命的最後,深深地吸滿最後一口氣,在眾人都以為他請求開恩的時候,他用一生的力量大喊了一聲:「freedom 」本來我以為只要我不說話,我就不會哭的。
影片中的華萊士本來就是一個美國式的英雄,他的意識形態和做事方式非常美國。而歷史上的他,我相信在文化層面也很難是一個英國式的反抗者--羅賓漢才是。故事的背景無非是一個舞臺,用來讓導演表達自己內心的舞臺。我們喜歡這部影片,也是因為我們喜歡純粹的英雄:率真、勇敢、機敏、大義凜然,敢恨敢愛。縱觀整部影片,至少片尾的處理是符合影片中華萊士的性格的。「如果你為自由而戰,你就是一個自由的人」,類似的豪言壯語片中其實很多,絕大多數情況下它讓人覺得鼓舞而不是矯情。這是一部好萊塢式的英雄片的巔峰之作,幾乎包括了此類影片的所有元素,戰爭、英雄行為、愛情,背叛,呵呵。難能可貴的是,影片從始至終洋溢著的充沛情感,張弛有度,高潮迭起。
撇開對歷史的戲說,這是一部頂級的好萊塢式的英雄片,真實殘酷的戰爭、豪邁悲情的英雄、情意綿綿的愛情、冷血無情的背叛,身處江湖的無奈,各種元素綜合在一起。梅爾吉布森塑造的華萊士,堅定、冒險、浪漫、機智。遠不止這些,這部影片由吉布森自編自導自演,榮獲了10項奧斯卡獎提名,最終贏得五項奧斯卡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化妝,吉布森在這一年登上了人生巔峰。
該片以歷史事件為背景,遠渡重洋實地拍攝,戰爭場面宏大,以宏偉壯闊的氣勢贏得了史詩巨篇的稱號。影片中的蘇格蘭森林,山脈,村莊,悽婉的風笛和蘇格蘭人民在壓迫痛苦中的嘶吼,讓觀眾感受到了真實的生活和歷史。影片擁有一部好電影所需要的一切因素,無畏的勇氣,純潔的愛情,善良的人民,壯闊的景色,,完美的配樂,尖銳的矛盾衝突,曲折的情節再加上優秀的演員和認真做事的態度,所以它的成功是必然的。《勇敢的心》:獲得五項奧斯卡獎項,豆瓣評分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