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流行於民間的慣用語和口頭常用成語,這種根植於農耕文明的文化形態,流傳至如今,有人覺得有一些道理,有人覺得絲毫沒有根據。世間萬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既成的觀念和文化現象也一樣,生活中某些俗語既形成,對於認可它的人來說自有其中的道理。
相由心生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意思是一個人的性格和內在的品質,通常會通過面相表現出來。中國古代有一種職業叫做相士,他們專門通過觀察人的相貌和生辰八字,來預測人的運勢和前程。在這種文化氛圍下,其實除了相士,就算普通老百姓,也總結了一些普遍的識人方法,如「耳大有福,眼斜心不正」。
此話意思通俗易見,是說耳朵大的人比一般的人更有福澤,他們要麼富貴要麼長壽,而眼睛長得長斜狀的人,或是喜歡拿斜眼看人的人,心術和行為極有可能不正。這種典型的以貌取人的說法,在眼界開拓的現代人看來,顯然是不對,但很多時候我們無意識觀念卻悄然影響著判斷。
耳大有福,至今很多農村老人還深信不疑,可是讓他們解釋為何耳朵大的人更有福氣時,又說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來。他們會回答這是老輩傳下來的經驗,然後舉一些生活中認為典型的例子。其實「耳大有福」這種認知的形成,完全根源於當時的社會環境。
古代是典型的小農社會,對於一個普通的小農家庭來說,土地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有限的土地要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如果是佃農,還要把大部分的產出作為租稅交給地主,一遇到天災和事故,家庭的抵禦能力十分低下。因此而知,古人大部分人的生活條件很糟糕,加上長期的勞作,農民通常瘦骨嶙峋。
而對於富貴人家來說,物質條件優渥,日常生活舒適,所以在身體素質上好太多了,他們白胖健康,耳大一定程度上指的是耳肥,有耳垂,這樣的人當然非富即貴了。再加上傳統文化中一些歷史人物的影響,例如道教創始人老子,及「大耳賊」劉備,更加深了人們的這種印象。
再說下一句,眼邪心不正,眼睛是心理的窗戶,眼睛流露出的神情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信號,大家覺得做了虧心事壞事的人,會有心虛眼神躲閃的表現,因此眼斜被認為「心不正」。
還是那句話,任何意識觀念的形成都會受到特定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世界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化永遠在發生,對於一些老觀念還是理性對待吧,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