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
數量幾何式增長生存空間受擠壓
港城的流浪狗以中華田園犬為主,中華田園犬俗稱土狗、草狗,也有個別品種不太好識別的串串。作為我國原生獵犬,土狗並沒有像日本秋田犬一樣享受「寵愛」的命運,相反的是被嫌棄、被散養、甚至丟棄。
由於土狗受孕率極高,基本上每一次發情都能成功配種,因而流浪狗的數量不斷增加。從事獸醫工作8年的李成彬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隻母狗一年可以生兩胎,每胎按照兩隻小母狗來算,一隻壽命15年的狗,有生之年至少會產出60-70隻母狗,而它們的孩子再繁衍後代,數字將會呈幾何式增長,數量驚人。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流浪狗中也有「名門之後」,這些被丟棄的狗多是作為生育工具,當已經失去了繁衍後代的功能變得年老「色衰」,就難逃被拋棄的命運。
數量的增加,使可供流浪狗們生存的空間越來越狹窄,一些「新生」流浪狗通常會遭受「資格老」的流浪狗的欺負、驅逐,還要忍受「拳打腳踢」,最終不得不輾轉多個街道換「領地」。
方法:養狗人士樹立絕育意識
李成彬認為,杜絕城市流浪狗數量增加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給狗做絕育,從根源解決繁殖的問題。一直救助流浪狗的薛小姐,對來領養狗狗的愛心人士最重要的考核標準就是能否給狗狗做絕育,「不能因為省幾百塊錢就讓狗狗一直生下去,不要以為做絕育是剝奪狗狗做母親的權利,狗狗的智商達不到可以去選擇自己的生活,只能由我們為它們選擇一條最負責的道路。因為我們無法保證每一隻出生的狗寶今後都可以過得幸福。」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為狗狗樹立絕育意識的市民只佔了很小一部分。「很多人把狗當成畜生而不是有生命的獨立個體,土狗主人捨不得花錢去做,寵物狗做了後會有種不男不女,太監的感覺,怕被人笑話因而也不去做。」李成彬在工作中接觸過很多這樣的案例,因為經濟、觀念的問題,寵物做絕育一直沒有推行開來。
問題二:
民間關愛組織缺失
流浪狗基本生存無法保障
俗話說,流浪狗冬季死於人,夏季死於天。這是說,冬天吃狗肉的人多,流浪狗被捕殺的數量驚人;而夏天,天氣炎熱易傳播病毒,很多流浪狗會因中暑而亡。對於流浪狗,垃圾堆是它們的食堂,臭水溝是它們的飲水器。
在喧鬧的菜市場,時常看見流浪狗蹲在肉鋪旁邊,期待老闆剁肉時能夠有個一星半點落到地上讓它們撿拾,但是通常守候一上午也沒能沾到葷腥。而大排檔旁等待的流浪狗,通常會被驅逐,甚至遭受腳踢、棒打等「惡行」。
狗的平均壽命在10-15年,而流浪狗因為體弱、飢餓、遭受虐待,一般壽命只有3-5年。長期營養不良讓流浪狗普遍瘦骨嶙峋,還會導致體內寄生蟲滋生,身體機能受損。
方法:以領養代替購買
更多人關注流浪狗
上海的流浪動物福利公益組織「ThinkAdoption」,一直提倡的理念就是「以領養代替購買」,為流浪動物救助提供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同樣性質的公益組織還有南京「平安阿福流浪動物救助中心」、武漢「流浪寵物救助站」。
我市目前雖然沒有這樣的大型救助機構,但有不少愛狗人士一直在餵養、救助流浪狗,並且一直致力於宣傳流浪狗的救助和領養知識。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由於流浪狗救助需要大筆資金和合適場地,中間耗費的心力和財力,讓很多人力不從心。
問題三:
管理缺失「馬路殺手」屢釀交通事故
6月18日,一條《淮安一百萬路虎墜河沒頂原是因為躲避貓咪》的新聞在各大網站傳播,而為了躲避動物毀車是否值得也引起了廣泛討論。無獨有偶,這樣驚險的事情在港城也不少見。記者曾親歷流浪狗因衝上馬路被汽車撞死的悲劇,由流浪動物引發的車禍也時常上演。
「流浪狗也是生命,誰都不想去傷害一條生命。可是有時候開車,它們突然從馬路對面跑過來,很容易躲閃不及而引發悲劇。遇到這樣的事情,對它們是既心疼又惱火,實在沒辦法。」市民劉江的說法反映了多數有車一族的無奈。
方法:《辦法》下發需要各部門聯動落實
2013年,我市發布《連雲港市養犬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規定公安部門是養犬管理牽頭部門,城管、獸醫主管、工商、衛生、物價、財政等部門應當各自職責,協同做好養犬管理工作。
然而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門之間職能有交叉,卻又都無從下手。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工作人員樊偉告訴記者,一個規定的下發需要各部門聯動出臺文件,才能落實到位,流浪狗的管理更是牽扯十多個部門,一旦有部門執行不到位,管理最終都會不了了之。
問題四:
立法、寵物屍體處理系統缺失
流浪狗成為「細菌傳播源」
「環境破壞分子」,這是大多數人對流浪狗的印象,就連海州區環衛處辦公室工作人員許茆棠也直言「為狗狗糞便的事情很煩惱。」的確,在我市,大部分養狗的市民並沒有及時清理寵物糞便的習慣,而沒有約束的流浪狗隨地大小便更成了「家常便飯」,這樣一來給城市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
相較於細菌的慢性傳播,被流浪狗直接咬傷造成的恐懼和傷害恐怕更大。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急性傳染病防治科科長告訴記者,夏日氣溫高,容易造成狗狗狂躁,是狂犬病發病率最高的時節,造成創傷病例高於秋冬時節。
由於流浪狗長期在垃圾堆尋找食物,而這些垃圾通常被老鼠侵襲過,病毒就這樣從老鼠傳播給流浪狗,流浪狗再傳播給人。流浪動物身上跳蚤等寄生蟲會傳播病毒。
曾有環衛工人表示,糞便和死屍是垃圾堆裡最可怕的兩種垃圾。然而,有些流浪狗屍體被簡單粗暴地直接丟到垃圾桶或者河道裡。據了解,由於沒有寵物屍體處理系統,我市對垃圾分類還沒有達到精細化,因而流浪狗屍體通常直接放入垃圾袋直接壓縮處理,或者在焚燒廠直接焚燒。
而死於河道或者是下水溝的流浪狗,環衛部門無法處理,只能等待屍體腐爛,或者是填埋於深山野嶺直接當做肥料。這樣的處理過程等於是把環衛工人甚至公共衛生暴露在傳染病的陰影之下。
生前受盡折磨,死後流浪狗依然要背負「罵名」,因流浪狗屍體而產生的各種細菌讓更多人對這一群體更加地厭惡甚至仇視。
方法:法律進行約束狗狗從小注射疫苗
其實對於破壞環境的行為,城管部門可以出臺相關管理條例,讓此類行為不僅在道德層面也在法律層面被約束,可以參照之前在公共場所亂丟垃圾罰款的規定進行處罰。
而針對狗傷人事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急性傳染病防治科科長營亮表示,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根據寵物年齡,按時給寵物接種獸用疫苗並進行內外驅蟲。但是就目前的情況看,飼養寵物狗的人多數願意花錢去給寵物狗做這些檢查,關注流浪狗身體狀況的人卻很少。
在大城市,寵物屍體處理系統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系統,是衛生防疫部門與環衛部門聯動處理。在我市目前還實行粗放化垃圾分類的情況下,是不是可以讓流浪狗屍體與病死牲畜屍體處理共用,真正在去除汙染源與有害細菌的情況下,綠色環保地處理掉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