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上午,採用西南交通大學原創技術的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在成都正式啟用,這標誌著我國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具備了工程化試驗示範條件。
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婉明認為,作為一種國際尖端技術,高速磁浮是當前世界軌道交通技術的一大「制高點」。在商業運營之外,該技術對我國形成高速磁浮全系統全速度級的試驗驗證能力,構建完整的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實現我國軌道交通技術的持續領跑,亦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首臺工程化樣車有哪些創新技術?
從普通列車到高鐵再到磁浮列車,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有哪些創新技術和難點呢?
據介紹,該車採用軌抱車安全結構技術、大載重高溫超導磁浮技術、長定子永磁同步直線電機、全碳纖維輕量化車體、低阻力頭型、電渦流制動與安全導向一體化等新技術和新工藝。
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項目的建成,是推動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列車技術走向工程化的重要實施步驟,可實現高溫超導高速磁浮樣車的懸浮、導向、牽引、制動等基本功能,以及整個系統工程的聯調聯試,滿足後期研究試驗。結合西南交通大學校內磁浮列車模型試驗臺(400+彈射試驗臺、700滾動試驗臺),可驗證高溫超導磁浮列車高速化及長期運行可靠性,對於技術轉化、工程示範、學科建設都有著重要意義。
高溫超導磁浮技術誕生於西南交大
高溫超導磁浮技術作為革命性的技術創造,首先誕生於西南交通大學。
據了解,西南交通大學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磁浮的研製,1997年獲批國家863計劃項目「高溫超導磁懸浮實驗車」,正式開展高溫超導磁浮車的研究。
2000年12月31日,該校研製成功世界首輛載人高溫超導磁懸浮實驗車「世紀號」。2001年,該成果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2004年,西南交大提出了600公裡/小時及以上載人超高速高溫超導磁懸浮交通系統方案,得到了包括12位院士在內的50餘位專家的肯定,從此開始了高溫超導磁浮車工程化的探索。
2013年,該校研製完成我國首條高溫超導磁懸浮環形試驗線,是當時國際上同等載重能力,截面最小、永磁用量最少的超導懸浮系統。
2014年,該校建成國際首條真空管道高溫超導磁懸浮車環形試驗線。
2019年,學校建成真空管道高溫超導磁浮車高速試驗平臺,最高試驗速度400公裡/小時,可開展高溫超導磁浮車動力學、氣動、振動、噪聲等方面的研究。
(文章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