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其爾斑馬(Burchell's zebra)的「條紋大衣」下竟然長著黑色的皮膚。這一匹來自亞特蘭大動物園。
撰文:Liz Langley
攝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春天來臨,換下冬裝的你是否因此暴露了「冬膘」?
在這一點上,動物可比人類聰明,它們從來不會脫下「外套」。
但是動物被毛之下的皮膚究竟是什麼模樣呢?尤其是像大型貓科動物和斑馬這樣長有斑紋或條紋狀被毛的動物,它們的皮膚究竟是什麼樣子?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破解本周的動物謎題吧。
被毛之下的秘密?
簡言之,各有不同。
所有哺乳動物的毛色都是由毛囊中的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所影響。這些黑色素細胞位於控制膚色的小囊之間。哈德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的遺傳學家Greg Barsh這樣介紹道,該研究所位於阿拉巴馬州的亨茨維爾市。
研究動物身體圖案的遺傳學家Barsh補充道,這兩套系統由不同的基因和激素等因素控制。「有時候,動物被毛上長有條紋,但對應部位之下的皮膚卻未必如此,比如家貓、家犬、馬、獵豹和斑馬等都是典型的例證。」
獵豹是大型貓科動物中親緣較遠的一類,因此它們的膚色與其他大貓差異較大。圖中的這隻獵豹來自於邁阿密動物園,名叫「喬治」。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材料學家Mads Bertelsen在郵件中舉例稱,斑馬的「黑白條紋大衣」下是黑色的皮膚;長頸鹿的膚色是類似於被毛主色調的駝色。
另外,南非瀕危物種信託機構的生物學家Vincent van der Merwe介紹道,在大型貓科動物中,獵豹與小型貓科動物親緣較近,它們的皮膚上沒有點狀或線狀的圖案。
長頸鹿的皮膚是駝色,接近於它們被毛中的主色調。
但是據van der Merwe介紹,包括老虎在內的其他大貓卻在皮膚上長有與被毛相應的圖案。而雪豹也是如此,此前曾有一隻雪豹接受腎結石外科手術,將其剃光後就看見了與被毛相同圖案的皮膚。
Barsh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嵌入皮膚的有色毛囊能從外表上看出來。
為了給野生美洲獅抽血並裝上標記,大型貓科動物獨立研究員Boone Smith曾剃除了野生美洲獅的部分被毛,他發現這些動物的膚色與毛色很相似。美洲獅的被毛色彩多樣,有棕色、白色、灰色甚至黑色等等,而控制膚色的小囊只是讓皮膚在對比度上與被毛略有不同而已。
北極熊的黑皮膚
在寒冷的北極圈,北極熊擁有一身黑色的皮膚,這樣可以吸收更多的陽光。
加拿大馬尼託巴湖保護區的動植物管理員Daryll Hedman介紹道,北極熊的被毛之下實際上長著一身黑色皮膚,這或許可以幫助它們吸收更多陽光。
北極熊會在春季時脫去濃密的下層絨毛,此時極小塊的黑色皮膚就會顯露出來。
Hedman接著說道:「雖然北極熊的被毛看起來是骨白色,但這其實是光線散射的結果。如果你能獲得幾縷北極熊被毛就會發現,它們的毛是中空且透明的。」
雄性山魈以藍色或粉色的屁股來區分不同的社會等級。圖中是5個月大的圈養山魈。
部分靈長類動物皮膚色彩豐富,雄性舊世界猴(屬靈長目的一科)尤其如此,例如赤猴、山魈、長尾黑顎猴和洛馬米長尾猴等,其中一些甚至還長有藍色的睪丸。
但是究竟為何呈現藍色,目前尚不清楚原因,可能與雌雄淘汰有關。山魈以屁股的顏色來標識社會地位。
日本京都大學的野生動物學家 Fred Bercovitch在郵件中稱,狒狒出生時,鼻子、爪子和耳朵都是粉嫩的顏色,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慢慢變黑。但它們的被毛卻恰恰相反,出生時顏色非常黑,然後會逐漸變成帶有些許斑紋的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