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龜業對生態養殖和龜質量的提高,讓泥水養龜也成為了現在一部分人養殖愛龜的方式。但是對於這種方式,一眾龜友卻是各執一詞,有人覺得是健康原生態,基本可以杜絕腐皮和爛甲,還可以養出自帶「紫檀」殼的「野生龜種」;也有人認為泥水養龜會臭水,是懶人養龜,如何換水、如何防腐皮、如何保持水質,都是問題!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泥水養龜如何做?到底有無道理呢?
泥水養龜的原理:
泥水養龜可不是字面意思,泥+水+龜=泥水養龜,如果這樣就真的是懶人養龜了。
泥水養龜的原理指的是通過微生物、植被和魚蝦來打造一個簡單的擬生態環境,通過簡單的生態鏈來達到水質和飼養環境的平衡和穩定,細研究,泥水養龜不會臭,反而會更受龜寶歡迎。其中水生植物能夠固定泥土,淨化水質和有害物質,供給泥土中益生菌類所需的營養物質。魚蝦等生物主要是為了快速清理龜寶的排洩廢物,同時和水生植物達到生態平衡。
如何泥水養龜
1、選泥。
塘泥、網購深山泥、黃泥、長久未用的田泥、上鏽推崇的「紅泥」,也有使用小區花壇裡的泥。如何來選也根據養殖戶和龜友自身情況,以身邊常見、容易取得為主,原則就是保持泥土的無汙染和原生態。最好選用無汙染樹木根部的泥,這樣自帶細菌群落,不用花時間培養,泥水生態容易構建成功。
也有龜友問,是不是在泥池裡面放了塊生鏽的鐵?或者添加了鐵粉之類的化學物品,專家建議最好不要,目前好的泥水養龜案例絕對沒有,想讓龜寶上鏽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2、靜置。
泥水養龜的環境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來靜置和穩定水質。剛做好的環境肯定是不臭的,一周之後會產生臭味,大概兩周之後臭味消失,泥水中的益生菌和細菌群落通過自我調整,達到一個穩定狀態,不再出現臭味。
3、換水。
關於換水問題也有不同說法,簡單的就是泥水做好了之後是泥和水分層的,傾斜倒水,把脫離水體的泥放在陽光下曝曬,然後刮除表層汙泥,重新加水,但是操作和衛生情況不佳。也有將龜池溢水口設置在水池最高位,作用是加入新水的時候,方便溢出舊水。更有龜友表示水質穩定後,只是定期加入等溫的新水有效保證了水的新鮮度,基本沒有換過水。
4、餵食。
魚蝦類食物應放在指定的餵食區。漂浮形的飼料可以直接投入泥水裡,但要注意調整投入量,殘餘的食物沉底會影響水質。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環境還要有合理的太陽照射,合理是指太陽直射時間最好有1-2小時左右,但不是完全沒有陽光或者在太陽底下暴曬即可。
布置泥水池時,要先放曬背石再加泥,石頭不容易壓在泥上,鬆動造成龜潛泥時壓著。同時龜友推薦養龜神器:瓦片!!!自帶曬背加躲避,完美融入泥水環境,你值得擁有!不過瓦片一定要固定好,同時根據龜的大小調整一下高度,避免意外發生。
常見的三種泥水養龜類型
1、清水底泥型
要做這種效果首先要讓水藻爆缸,然後多次少量加入泥,水藻生長在泥上之後,泥會變得很重,不會融在水中,恐龍走過水都不會濁。
2、半泥半水型
比1泥更多,1是先養水後放泥;2是先用泥造好環境,再放水。
3、混泥型
剛剛弄好時拍攝,待穩定水質後關門放龜。
注意事項
1、泥最好選用無汙染樹木根部的泥,這樣的泥自帶細菌群落,不用花時間培養。
2、泥水比例看個人喜好以及龜的習性,巴西臉基本沒有潛底習慣(地圖除外)所以泥可以少點,但是幾種常見國龜貌似都有滾泥巴的習慣所以泥可以適當多點。
3、陸地面積主要看龜的習性,不要用純泥做陸地,因為會慢慢溶解在水中,可以用泥混合小石頭會更好(參考和水泥)陸地上種上根系發達的植物會更好抓土。
4、水體越大越好,水體越小,循環越容易崩潰。水體越大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事實上大自然的生態也是這麼回事。
5、龜的總重量最好不要太多,龜多了有機廢物就多,超出細菌或植物的負荷的話循環就會崩潰。
6、植物的選擇一定要繁殖快的,繁殖越快代表著吸收無機鹽能力越強,水芙蓉是不錯的選擇,浮萍也不錯(不過我家的龜喜歡吃,一晚就全沒了)。當然,可以加入其他植物美化環境,但是主力還是水芙蓉一類的。
文章部分內容節選自官方媒體或其他網站,版權原創者所有,本文截取旨在是信息更廣泛地傳播以更好的發揮其價值,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小編聯繫刪除,謝謝!
往期精彩:
「鹽」-養魚法寶:加不加?怎麼加?加多少?
「實戰篇」魚缸改造之微型「沼澤過濾」
龜龜冬眠-四部曲
三湖缸造景基本要素三步談
「龜與陽光」不得不說的那些兒事!
魚缸水混有妙招-專治各種水混
「養魚口訣」快速提升段位
魚缸水泵選擇及三合一過濾泵詳解
養龜十訣及常見FAQ
「水藻」十九種常見藻類及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