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
母乳雖然是寶寶的「天然營養」,但也不能一直喝下去,等寶寶到了半歲左右,在飲食問題上就要變點花樣了,逐漸把輔食餵養提上日程。
大多數家長都不是兒科營養專家,如果不能掌握科學餵養之道,就會在輔食添加的階段頻繁「踩坑」,一方面自己白費心,另一方面寶寶也跟著遭罪。
蕭兒媽媽在後臺提問:給寶寶添加一段時間輔食了,婆婆總說孩子大了喝米粉沒啥營養,偷偷背著我給孩子吃大人的飯菜,紅燒肉、火腿、米飯等樣樣沒落。雖然寶寶馬上滿1歲了,但我還是挺不放心的。
在很多「老舊」觀念中,孩子從斷奶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長大,既然不用吃奶那就得吃飯。於是家長給寶寶添加了一段時間輔食之後,看他吃得挺好,為了圖省事兒就讓他跟著自己吃「大人飯」。
對於蕭兒媽媽的這個擔心和疑惑,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寶媽都表示「感同身受」,因為她們的家裡都有「同款婆婆」「同款媽媽」,如果年輕父母好心進行勸告並阻止,老人家還會委屈和急眼。
不少老人在帶娃的時候,認為養孩子不用那麼精細講究,吃得雜、吃得糙反而更壯實,所以在寶寶1歲甚至更早幾月齡的時候,就給寶寶吃和大人一樣的飯菜,有時候看到寶寶不適應的「怪相」,還樂呵呵地覺得有趣。
1歲寶寶能吃「大人飯」嗎?世衛組織:未達到三標準,再饞也別餵
寶寶1歲以後,奶是輔食飯是主食,添加輔食的目的也是為了讓他適應大人的食物,這固然沒錯,但凡事不可操之過急。無論是兒科專家還是權威機構,都不建議過早地給寶寶添加大人飯,其實傷娃於無形之中,相當於吃了「毒輔食」。
著名兒科專家崔玉濤曾經說:最忌諱的就是大人吃飯時,讓孩子跟著「嘗」。
一方面,大人飯對於小寶寶來講,會加重腸胃負擔,影響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大人飯含有很多調味劑一般口味較重,倘若寶寶過早地攝入,會逐漸養成偏食的壞習慣,破壞正常的成長規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建議:寶寶1歲之後,就可以嘗試著和大人吃一樣的飯菜了。
但世衛組織還提出三個基本條件,如果達不到這三點標準的話,即便寶寶有多饞大人飯,家長也不能喂,否則與「毒輔食」無異。
①根據寶寶的咀嚼能力搭配食物
②寶寶的消化能力是否能接受
③口味儘量清淡,不要過早加入調味品
這也就是說,即便是寶寶開始嘗試大人飯,但是在1~3歲這個輔食餵養的階段,還不能和大人飯菜「完全一致」。
舉個例子,正常情況下2歲大的寶寶是可以嘗試大人飯的,但還是需要單獨做,比大人吃的質地要更細軟爛,口味要更清淡。
家長糾結該不該給孩子吃「大人飯」的時候,請先進行「三問」
一問:咀嚼能力
有些1歲大的寶寶牙還沒出,毫無咀嚼能力可言,怎麼讓他咬爛、嚼碎大人飯?
寶寶即便長了些牙齒,但面部肌肉的咀嚼力度還差得遠;大概在2歲半左右,寶寶才會出齊20顆牙齒,這時的咀嚼功能才會比較完善;即便是到了7歲,寶寶的咀嚼力也只有成人的45%。
二問:消化能力
人體器官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育成熟完全的,因此對於小寶寶來講,他的腸胃功能尚不健全,無法和大人的成熟度相比。
寶寶的輔食應該細軟爛,倘若過早地食用大人飯,其實對於寶寶來講是很難吸收的,因為他並沒有那麼強的消化能力,反而加重了腸胃負擔。
三問:適不適合
家長想讓寶寶快速成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可能會出現「揠苗助長」的結果。比如大人吃的紅燒肉油多、糖多、鹽多、醬油多,確實是營養價值高,但這些恰好都是小寶寶輔食的「禁忌點」,這種「大人飯」並不適合添加到寶寶的輔食裡。
寶寶的輔食餵養其實非常值得考究,如果不懂得科學餵養,不知何時害了孩子還不自知。寶寶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所需要的輔食營養和種類也就不盡相同,這也正是家長在帶娃時要多費心的地方。
如果不懂如何給寶寶科學添加輔食,大家不妨參考一下這本《每周輔食吃什麼》。
寶寶吃得既營養又科學。根據不同月齡的寶寶該吃什麼、怎麼吃、如何搭配營養等問題,針對性十足,書中共有215道輔食,讓寶寶一周吃得不重樣,將科學餵養發揮到極致。家長易上手還放心。每道輔食的製作步驟、營養價值和搭配方式等,都有詳細的說明和講解,即便是新手媽媽和廚房小白,也能輕易上手。專業性強還具有權威性。本書是由兒科醫生、營養家劉長偉教授撰寫的,他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是全網33萬媽媽育兒時所信賴的對象。本書多位博主大V、婦產科醫生、兒科醫生的鼎力推薦。
討論話題:你們是什麼時候給寶寶吃「大人飯」的呢?家裡有同款的老人帶娃嗎?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