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導演克裡斯·哥倫布第一次看見這個有著一雙純淨的藍色雙眸的男孩就知道,他終於找到了尋覓已久的哈利波特。
丹尼爾·雷德克裡夫出演哈利波特近10年,十年來,這個小男孩戴著黑邊眼鏡,披著長袍,手持魔杖,為世界構造了一個完美的魔法奇蹟。
如今,那個曾站在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前的男孩也步入30歲,他終於摘下了那副黑邊眼鏡,做回丹尼爾·雷德克裡夫。
01. 命中注定的哈利波特
英國的演員分兩種,一種是演過《哈利波特》,另一種則是沒有出演過。而對於男主角哈利波特這個角色,前來試鏡的小演員自然多到數不過來,只是導演克裡斯·哥倫布總是覺得這些小演員差了些什麼。
正當他因為選角而煩躁時,好友艾倫·雷德克裡夫帶著小丹尼爾和他一起去看電影,只是第一眼,他就確定了那個瘦弱,眼神純淨的藍眼男孩就是他心裡的哈利波特。
從此,11歲的丹尼爾擊敗了上萬名躊躇滿志的競爭對手,出演哈利波特10年之久。
其實在出演哈利波特之前,丹尼爾已經有了演藝經歷,而且因為父母也都從事演員相關行業,丹尼爾對演戲也有獨特的理解,這才能把哈利波特加注自己的情感表現地活靈活現。
就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最後一幕,導演NG數十條,最後他讓丹尼爾自由發揮這句臺詞的情感,這才有了經典的回望霍格沃茨:「I’m not going home,not really.」。就這樣一句話,小丹尼爾的眼神充滿了期待,留戀,躊躇滿志的複雜情感,如此細膩的情感投入,正如J.K.羅琳所說:不會再找到一個更好的哈利波特了。
「我覺得能做演員實在太幸運了。我們的工作總是越來越有趣,越來越有挑戰性。好比在拍片中一段分手戲的時候,我總是會想『我們怎麼就拍不好呢,這段戲必須要演得完美才可以。』」
可以說,《哈利波特》系列為丹尼爾正式打開了演戲的大門,這個帶著黑邊眼鏡的小男孩,用他精湛的演技向所有人證明,童星不是花瓶。
02. 手拿魔杖的影子,是他努力掙脫的枷鎖
哈利波特這個角色太深入人心了,丹尼爾不但憑藉這一角色多次提名,甚至成為了哈利波特的代名詞,或者從另一角度來講,哈利波特是他的第二個名字。
本該引以為傲的成績,丹尼爾卻認為哈利波特成為了限制他戲路的一塊巨石,想要打破哈利波特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印象實在難如登天。
曾經有粉絲找他要籤名,可是索要的不是「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而是「哈利波特」。
他曾在出演《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期間沾染酗酒惡習,就是為了暫時逃避哈利波特這個角色帶給他的苦悶。可是卻事與願違,就連在酒吧他也逃不過哈利波特的影子:
「他們眼中的我不是丹尼爾,也不是一個普通的醉漢,而是會說『天啊!你看哈利波特在酒吧喝醉了』,因此我就會喝得更醉,好讓我不會去注意那些人的目光和談話。」
就在《哈利波特》系列即將完結時,丹尼爾更加迷茫,因為他不知道這部足以讓他引以為傲的作品結束後他又該何去何從。他非常不安,「人們喜歡我是不是因為哈利的原因,如果我不再出演哈利波特,回到現實中一事無成該怎麼辦?」
哈利波特,帶給他無限的光環和注目,也用不可預測的迷茫和黑暗將他圍繞,牢牢將他禁錮在哈利波特的界限裡,掙不脫,逃不掉。
他過去對媒體說過:"我就是哈利波特,丹尼爾·雷德克裡夫是個很好的角色,我非常享受扮演他的過程"。
那時的丹尼爾橫衝直撞,為了擺脫哈利波特的枷鎖,他大膽出演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角色。
舞臺劇《戀馬狂》中扮演一個近乎癲狂的馬童,赤身裸體祭拜神靈;
電影《神奇犄角》中扮演頭上長著犄角的怪物,生澀地表達角色的陰險,與此前善良單純的小男孩大相逕庭;
電影《瑞士軍刀男》更是刷新認知,這次丹尼爾扮演一具屍體,荒誕怪異。
但是無論角色多麼怪誕不經,觀眾似乎仍舊偏向於將他的新角色和哈利波特聯繫起來,一面感嘆「那個黑邊眼鏡男孩去哪了?」,一面開始為丹尼爾的演技所折服,而這就是丹尼爾的目的——他要讓人們忘記哈利波特,他是丹尼爾·雷德克裡夫。
03. 我命由我不由天,他終於摘下了那副黑邊眼鏡
演繹了那麼多出其不意的角色,丹尼爾也用實力向影迷證明了他不僅可以出演哈利波特,更多的角色他都可以駕馭,他的戲路遠比印象中寬得多。
在叛逆的橫衝直撞過程中,丹尼爾決心轉型。
《十二月男孩》是丹尼爾出演的第一部「非哈」電影,此劇中扮演一個與哈利截然不同的普通男孩,與哈利相比,邁普斯更加成熟,更接近普通的青春期少年。
由於初次遠離孤兒院,自由地接觸外面的世界,因此不乏有吸菸、飲酒、說髒話等出位之舉,這對於普通男孩來說也許司空見慣,但對於一向以完美形象出現在人們眼中的丹尼爾,實際展現過程中需要極大的勇氣。
此外,由於此片拍攝於澳大利亞,而丹尼爾是英國人,濃重的英國口音常常被其他小演員善意取笑,所以他在拍攝期間苦練口音六個月,連導演羅德·哈迪都感慨:「丹尼爾每周都給我打電話,我能聽出他的口音進步越來越大,他真的是非常努力。」
有粉絲看過《十二月男孩》的首映後就曾感慨:「這種感覺很奇怪,我們會想,『你在做什麼,哈利,快戴上眼鏡』,但不可否認,我們還是一樣愛他。」
第一次脫掉魔法鬥篷的丹尼爾,成功收穫影迷的賞識,更證明自己的演技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因為在《十二月男孩》拍攝完畢後,他又重新拿起魔杖做回那個小巫師哈利波特。
另一部不得不提的佳作《殺死汝愛》,雖然丹尼爾飾演的角色艾倫·金斯堡是個同性戀者,但他卻用精妙絕倫的演技還原了當時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術圈的精神面貌。
可是丹尼爾始終保持謙遜之心,他曾說直到14歲的時候才下定決定當一個好演員,而直到《殺死汝愛》才掌握了一點演戲基礎。
丹尼爾可圈可點的作品越來越多,那個戴著黑邊眼鏡的男孩終於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更多的目光將投放在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身上。叛逆地追求與眾不同也好,下定決心轉型擺脫影子也罷,丹尼爾一直都在突破自我,向世人證明自己的路上。
他和哈利波特更像是雙生子,彼此相互成就,卻也互為羈絆。丹尼爾曾說「哈利波特將永遠是我的一部分」,卻也曾公開表示「不會再出演哈利波特系列」,或許對於丹尼爾來說,那過去的十年哈利波特,永遠留在記憶裡封存才會有陳年佳釀的醇香,而接下來的戲路,才是丹尼爾·雷德克裡夫的人生。
04. 叛逆後總歸沉靜,丹尼爾始終是那個男孩
如今的丹尼爾很少出現在社交媒體前,低調處事是他的一貫作風,和其他演員慣於賣弄自己的人設截然相反,丹尼爾絲毫不在意名氣,名氣這東西對於他來說虛無縹緲,他更看重隱私,按他的話來說「我仍然覺得我有很多東西,這很重要」。丹尼爾更享受沒有聚光燈的時間,所以他幾乎不會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私生活。
因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丹尼爾成功登上全國最富有年輕人榜單第三名,可是卻表示自己真的不適合當名人,因為「真的不懂如何花錢」。曾經因為濃密的絡腮鬍子在路邊牽狗,竟然被路人當做流浪漢,還被塞了5美元買咖啡。他學著理財,斥資千萬在紐約買下三棟豪宅,或自己居住,或放盤收租。
除了演員,丹尼爾還有著一個詩人夢,他最喜歡的詩人是濟慈,同時對雷蒙德·卡佛和契訶夫也有極大的興趣。他喜歡探尋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還說總有一天會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寫詩上。
丹尼爾對自己熱愛的事如此執著,像極了那個追求真相的哈利波特,兩個人的童年都在世人的注視下成長,哈利波特成為了救世主,而丹尼爾則拯救了自己——他成功與過去的所有榮耀帶給他的迷茫和解,以一種剛柔相濟的完美姿態從哈利波特的枷鎖中跳脫,卻保持了哈利的純淨初心。
丹尼爾依舊溫文爾雅,那雙碧藍眼眸,和當初尋找魔法石的藍眼睛一樣純澈,當他提起未來的職業生涯,依舊會格外明亮。
05.結語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的首映式後,記者問到如何看待一個時代的終結,22歲的丹尼爾引用了法國路易十四皇帝臨終前對臣民們說的一句話——「你們為什麼哭?難道你們曾經想像我可以永生嗎?」「現在的情形和它相似,任何事總有終結的時候,」丹尼爾說道,「但哈利·波特的故事並未結束,它今後將伴隨著每一個人的人生。」
人生又有多少個十年呢?丹尼爾說,這非比尋常的十年,帶給他的記憶足以再持續一萬年。
什麼是戲,什麼是人,丹尼爾用自己「離經叛道」的那段時間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個九又四分之三車站前的小男孩,如今正向更廣更寬的戲路發展。
哈利波特終於摘掉了那副黑邊眼鏡,而那個人,就是丹尼爾·雷德克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