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抗戰時期日軍步兵的裝備,很容易讓人想起「王八盒子」、「三八大蓋」、 「歪把子」、「雞脖子」等感情色彩強烈而又生動形象的綽號。但為什麼日軍步兵的手槍叫「王八盒子」,而制式步槍又有「三八大蓋」這麼奇特的叫法呢?
1 手槍作為侵華日軍中使用裝備的制式手槍,「南部十四年式8毫米半自動手槍」這個名稱可能並不為人所熟知,但提起它的綽號「王八盒子」,那幾乎是無人不知。
南部十四年式8毫米半自動手槍和皮質槍套。為了攜帶更多的手槍彈藥和備份撞針,該槍的皮質槍套在蓋子的設計上動了不少腦筋,遠遠看去和烏龜殼很類似。為了表達對日軍制式手槍的仇恨與憎惡,中國老百姓便用「王八盒子」這一貶義詞戲稱之,由此得名。
抗戰劇《亮劍》中,獨立團團長李雲龍手中拿的就是南部十四年式8毫米半自動手槍。槍套蓋子合上時,南部十四年式手槍套確實和王八蓋子高度形似。南部十四年式8毫米半自動手槍是為了解決當時日軍沒有統一制式手槍的問題,同時也為了簡化加工工藝,便於大規模生產,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在南部陸式8毫米半自動手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由於該槍採用了類似德國魯格P08手槍的外形設計,所以該槍的指向性較好;特別是其將近200mm的長槍管,保證了較好的瞄準精度。
德國魯格P08式手槍。相比之下,該槍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更時常為後人道。如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導致射擊時容易折斷並且經常造成卡殼,甚至連自殺也時有出錯。結果是,備份撞針的大量生產,每個皮質手槍套中都有一個專門裝備份撞針的小暗格。
與此同時,由於還存在彈匣設計上的失誤導致射擊時彈夾易脫落,8毫米口徑的手槍彈穿透力極差等一系列問題,也就不難理解在抗戰中即使八路軍武器奇缺也很少使用該槍的原因。「王八盒子」最終隨著日軍投降而退出了歷史舞臺。
2 步槍作為抗戰時期日軍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武器,明治三八式6.5毫米步槍是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由日本設計師友坂成章在他自己設計的三零式6.5毫米步槍(「金鉤步槍」)基礎上改型而成的。針對日俄戰爭期間三零式步槍暴露出來的問題,三八式在可靠性、簡便性,以及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簡易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八式步槍由槍管、瞄具、槍機、機匣、彈倉、槍託、槍刺七大部分組成,較三零式最大的外觀改變就是增加了能隨槍機前後移動的拱形防塵蓋。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氣候溼潤,加之沒有大的平原,山地多,植被覆蓋好,所以本土很少起沙塵。而中國的東北、華北風沙較大,尤其是從黃土高原上吹來的宛如麵粉般的細塵,從密封不嚴的日本武器開口中穿入槍膛,經常造成卡殼。所以,三八式步槍特別加裝了拱形防塵蓋,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當時的日本對中國的覬覦之心。而「三八大蓋」的得名,便是源於這個槍機上加裝的拱形防塵蓋和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
三八式步槍機匣上刻有的「三八式」字樣。左右兩側都是三八式步槍,右側的槍機上安裝了防塵蓋,左側的槍機上未安裝防塵蓋,在實戰中未安裝防塵蓋的三八式步槍也可正常使用,只是灰塵較易進入槍機內,從而造成使用故障 。三八式步槍防塵蓋細節,此時槍機正處於拉開狀態。三八式步槍,此時槍機已經打開,防塵蓋已隨槍機一起拉到後方,可以向固定彈倉內裝填子彈。三八式步槍全長1275毫米,重3.9公斤,5發固定彈倉,初速762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460米。
同時它的口徑是最小的,僅6.5毫米。由於三八式步槍具有獨特的長槍管和小口徑的特點,所以該槍的子彈初速高,飛行穩定,後坐力小,精度好,單兵攜帶的彈藥基數大。
一直以來,國內的主流觀點包括影視作品都認為,過小的口徑導致該槍殺傷力低,只要不命中要害部位,很難造成重傷。不過,根據美軍的一份報告,由於6.5毫米子彈的材質和加工工藝,射入的槍彈較易在體內破碎,對人體組織的傷害還是比較大的。
日本軍事後勤研究專家青木孝治在《陸軍鐵帽物語》中曾記錄了日軍「軍神」飯塚國五郎陸軍少將(特晉)頭戴鋥光發亮的鋼盔,在向前來採訪的日本記者擺拍造型時,被國軍老兵遠距離一槍擊中胸部而喪命。
美軍關於三八式步槍6.5毫米步槍彈威力實驗圖集。而與同一時代其他國家的步槍相比,三八式步槍是當時世界上步槍長度最長的一款,如果加上500毫米的三零式刺刀,整槍長度超過1.5米,十分適合近距離的白刃戰,然而在二戰期間,由於能利用槍彈發射後氣體自動完成上彈和退彈動作的半自動武器和自動武器出現在戰場上,白刃戰已經很少出現在除中國戰場以外的其他戰場上。但既便如此,三八式步槍作為一款中規中矩的步槍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隨著日軍戰敗,大量的三八式步槍留在了中國,和中國人民一起經歷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並且作為民兵用槍,也一直使用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1964年6月,在北京舉行的民兵代表射擊表演,民兵模範呂其喜一家三口的合影,中間和右側民兵已經裝備了7.62毫米半自動步槍,而左側的呂其喜使用的正是三八式步槍。3 機槍-輕機槍大正十一式6.5毫米輕機槍因於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即1922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作為抗日戰爭初期侵華日軍裝備的輕機槍,該槍有多個世界上的首創。
首先,獨特的供彈模式。該型輕機槍採用了一個能從上面裝入6個彈夾(合計30發槍彈)、形狀酷似「漏鬥」的裝彈機。從理論上說,只要能持續不斷的往這個「漏鬥」裡壓上子彈,就能一直保持射擊火力。這一設計在當時所有參戰國中絕無僅有。不過,在實際使用中,由於裝彈機是開放式的,很容易進入灰塵和其他雜質,所以使用可靠性一直不高。此外,為了保證該槍槍機後坐提供的動能退殼,裝填進槍內的子彈必須用潤滑油潤滑,否則容易退殼不暢。但由於使用了潤滑油,反而將戰場上的汙物粘在子彈上被帶入槍管內,更容易造成射擊故障。
形狀酷似「漏鬥」的裝彈機在這個裝彈機的前面,裝有一個帶彈簧軸的壓彈蓋板,當要向裝彈機中裝入槍彈時,先向前上方扳開壓彈蓋板,接著向裝彈機中放入6個彈夾,然後扳回壓彈蓋板,使裝彈機中的槍彈被蓋板壓住。其次,彈藥的通用性。日本陸軍考慮了一線步兵在戰鬥中使用彈藥的方便性問題,要求使用與步槍一樣的彈藥和供彈具。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彈藥保障的方便性,而且也簡化了工廠生產特別是彈藥包裝方面的環節。
大正十一式6.5毫米輕機槍及其子彈,該型子彈與三八式步槍通用。日軍6.5毫米步槍子彈及彈夾。最後,該槍是當時所有參戰國輕機槍中最怪異的結構布局。由於在設計之初,日本軍方對該槍有彈藥裝填和後勤保障便捷的要求,所以該槍在設計和外形製造上統統圍繞著軍方的要求。因此,該槍採用了為數不多的類似傳統步槍槍託的槍頸,同時由於其瞄準基線偏於槍右側,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準時過於向右歪脖子,所以將本來就十分細長的槍頸向右彎曲,以使槍託的位置能滿足抵肩據槍瞄準,這就是「歪把子」的由來。
重心明顯偏左的「歪把子」,連續射擊時,射手始終要有一個向右正槍的力,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射彈會越來越偏左。總體而言,「歪把子」是一挺獨具特色的機槍,但並非一挺優秀的機槍。作為補充,日軍還研製了彈匣供彈的九六式6.5毫米輕機槍(因小口徑槍彈威力不足),又設計生產了7.7毫米的九九式輕機槍。抗日戰爭中,這三種輕機槍一直出現,日軍使用到了投降為止。而我軍則一直使用到了抗美援朝期間。
4 機槍-重機槍九二式重機槍,是日本帝國陸軍二戰中最有名的重機槍,也是侵華日軍步兵的壓制性武器。九二式重機槍以法國「哈奇開斯」機槍為藍圖,於昭和天皇七年(1932年)在三年式重機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因當年為日本神武紀年2592年,因此將該槍定名為九二式。同樣由於該槍的槍身和槍管布滿散熱片,像極了雞脖子,因此得名「雞脖子」重機槍。
彈板裝填中的三年式重機槍。三年式重機槍。九二式重機槍。九二式重機槍相比三年式重機槍除了口徑由6.5毫米增大到7.7毫米,尾部的射擊把手也由框式改為摺疊式。同時,九二式重機槍由於採用的是空氣製冷的原理,在槍管上增加散熱片以利持續射擊,但也正是由於槍身和槍管布滿散熱片,整槍重量達到了55.3公斤,甚至超過了水冷式的馬克沁機槍。槍身的重量雖然增加了不少,但相比水冷機槍減少了水箱的保障,從而提高了惡劣環境下的作戰能力。在當時,氣冷式取代水冷式是世界的趨勢。
處於摺疊狀態下的九二式重機槍射擊把手。馬克沁式水冷機槍。在供彈方式上,九二式採取了金屬板式供彈,30發的彈板供彈火力持續能力上略顯不足。但子彈固定性良好,卡殼情況大為減少,且彈板利於存儲運輸,比鏈式彈鏈環境適應能力強。也正是由於彈板供彈,造成了九二式重機槍的射速和同時代的其他重機槍相比明顯偏小,實際射速只有250發/分鐘,與同時代的德國MG42通用機槍的1200發/分鐘的射速相比,差距明顯。加之彈板的自身重量較大,對士兵的行軍攜帶負擔較大。不過,儘管九二式重機槍的射速較慢,但相對而言該槍的射擊精度卻大為提高,是所有交戰國中精度最高的重機槍,據稱日軍試射時射手在二百米上上靶率為七成。
九二式重機槍使用的30發彈板。德國MG42通用機槍。歸納起來,抗戰初期日軍裝備的槍械,無論是哪一種類的槍械,都極其重視槍械射擊的精準度。但凡事都有一個度,過猶則不及。由於對精準度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導致了日軍的武器結構複雜,外觀怪異,故障率高,攜行不便等缺點。因此抗日戰場上時常可見極其不協調的一幕:平均身高1.60米的日軍士兵端著超過1.5米的三八式步槍衝鋒,扛著超過55公斤的九二式重機槍行軍。此外,當時的日軍由於極度信仰「武士道」精神,對於近身白刃戰非常推崇,「唯意志」情況嚴重。作為步兵隨身配備的三八式步槍,在設計的初期就是為了能夠成為白刃戰的利器,甚至為「歪把子」輕機槍都配備了刺刀。
歸根到底,日軍當時的槍械裝備也正是日本民族文化中偏執特性的一種外部體現。這種偏執體現在武器設計中就是不講均衡,為了一個目標可以置其他的一切不顧,甚至包括武器設計者和使用者自己的身家性命。最終,勇頑強的中國人民用繳獲的「槍」趕走了造「槍」的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