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江豚是生活在孟加拉的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水系的一種動物,其總量不超過2000隻,屬於瀕危動物之一。 海豚科(Delphinidae) 小型齒鯨,約有28種。海豚通常專指具有細長吻 ( 喙 )、體形呈流線形的品種(不過某些海豚全然無喙)。體型不夠流線或吻鈍的種則常稱鈍吻海豚(porpoises),特別是擬鼠海豚屬和江豚屬。海豚一詞也用指恆河江豚科(Platanistidae)的淡水(江)豚(6種,見於南亞和南美),其喙極長,用於在泥裡覓食。 恆河江豚生活在流經印度、尼泊爾、孟加拉的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梅卡河水系以及格魯納格伯利河水系。 過去的30年間,恆河江豚的數量銳減。為了長期保護恆河江豚,2004年由印度生物研究保護團體的「Aaranyak」和科學產業研究機構制定了恆河江豚調查保護計劃(GDRCP)並開始付諸實施。 作為遏制恆河江豚數量減少的嘗試,現在有些地方開發了恆河江豚保護網絡。據稱,在布拉馬普特拉河的40處區域發現有江豚生活的蹤跡,有關部門正在對生活在這些區域的江豚進行科學而系統的監視和保護
長吻原海豚(學名:Stenella longirostris),其喙為原海豚中最長者,背鰭位於體背中部,前緣微後傾,後緣稍凹進。尾鰭缺刻深。背部藍黑色,體側色淡,腹面白色,眼至吻突前基與眼至鰭肢各有一條黑色帶,上頜黑灰色,下頜及腹面白色。成年體側有稀疏灰白色斑點。背鰭、鰭肢及尾鰭上下方皆黑色。上下頜每側有小型齒45~50枚。喜十隻到數百隻的集群活動,性情活潑,常躍出海面旋轉。大小: 成體體長雄性可達2.4米,雌性2米,體重可達77公斤。 生態: 為熱帶性種類,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活動,常與 花斑原海豚群混遊。遊泳速度快,性活潑,喜躍出水面,為 空中運動能手,以 體軸為中心可在空中旋轉數次後落下。 性成熟體長1.6~1.7米,有春季和秋季兩個繁殖高峰,生殖間隔2~3年, 妊娠期10~11個月,每產1胎,初生仔豚體長75~85釐米,哺乳期平均11個月。以群棲性魚類為食
分布: 分布於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熱帶海域,在我國見於臺灣蘇澳附近海域和 防城港附近 北部灣南海海域。習性:長吻原海豚喜歡集成數十隻到數百隻的大群活動,有時還與花斑原海豚混群。遊泳的速度較快。性情活潑,喜歡躍出水面,還能以體軸為中心在空中旋轉數次後再落下,堪稱空中運動的能手。主要以中、上層群棲性魚類和烏賊等為食。由於它常與 金槍魚混遊,使得有經驗的漁民常以它的出沒來判斷金槍魚的所在,不過它也常常因此而隨同金槍魚一起被捕獲。 長吻原海豚可能在春季和秋季有兩個繁殖期。雌獸有2-3年的生殖間隔。 懷孕期為10-11個月。每胎產1仔。幼仔出生時體長為75-85釐米,哺乳期為11個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