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媒體記者獲悉,上海新近陸續發現了多種從未到訪過的鳥類身影,目前本市記錄「在冊」的野鳥種類已達501種。最近一個統計周期,本市記錄到的水鳥主要包括遷徙鳥和冬候鳥,遷徙鳥以鴴鷸為主,冬候鳥以雁鴨和鴴鷸為主,共計120餘種,近50萬隻次;記錄到的綠林地鳥類主要為留鳥,50餘種,近10萬隻次。(4月11日新民晚報)
有人說,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到野外觀鳥,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人類的終身門票。但遺憾的是,在很多城市,由於森林綠化的減少,越來越多的鳥類正在人們的視野中消逝。
而近年來的上海,卻呈現另一種景象:野鳥的數量逐年增多,不少多年未曾到訪的鳥類也遷徙前來過冬。據了解,今年年初以來本市觀鳥愛好者記錄到了多種新鳥種。在南匯東灘、奉賢海灣森林公園,觀鳥愛好者陸續發現了絲絨海番鴨、嘰喳柳鶯、林雕的身影,使得記錄「在冊」的上海野鳥種類突破了「五百大關」,達到了501種。
截至2017年,上海林地面積達到170餘萬畝,相當於46個黃浦區的大小,森林覆蓋率達16.2%。到2020年,上海市森林覆蓋率將達18%。這顯然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森林覆蓋率的提高,不僅改善了我們上海的生態環境,也讓更多的野生鳥類有了棲息的空間。
這些年,愛護鳥類、保護鳥類,也成為一種城市聲音和越來越多市民的自覺行動。這,無疑向社會傳遞了積極的信號。上海市市林業部門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野生動物的保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由此,本屆愛鳥周的主題也定為了「禁食野味給『羽』生命珍愛,革除陋習彰顯文明『申』態」。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我們上海市民觀鳥的方式也在發生著悄然的改變。由過去的現場觀鳥,變成現在的「雲觀鳥」。不僅避免了現場扎堆,更是另外一種不同的觀鳥體驗。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這樣的觀鳥體驗既安全,也非常有趣。而上海市民在線上完成觀看視頻、閱讀繪本、聆聽並分辨鳥類叫聲、創作宣傳標語、完成環保小製作等7個打卡任務,最終獲得電子證書及獎品。這樣人與自然的互動方式,無疑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實寫照。
以前,我們常說,讓綠色看得見。在上海,我們更期待「讓綠色聽得見」。讓上海的野生鳥類更多一些,我們可以做到。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