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蛇這種生物,相信沒有幾個人是不害怕的,它總給人一種陰冷狠毒的感覺,雖然蛇也怕人,但人對於蛇的害怕似乎是天生的,當然,由害怕衍生出來的就是毀滅,也就是說,很多人遇到蛇的時候,會心狠地將蛇弄死。
也因此,有了這樣一個諺語,即「打蛇打七寸」,這個諺語古已有之,而清朝時期的王有光在筆記小說《吳下諺聯》對其有很準確的描述。這本筆記小說是王有光晚年追憶的故鄉謠諺歌誦,涉及到了天文、地理、人情、物態等等,為我們研究清朝的民俗和社會風貌提供了很好的原始資料。
也就是這本筆記小說中的《打蛇打在七寸》片段有這樣的一個記載:
「蛇有七寸,在頭之下,腹之上,覷得清,擊得重,其要害之處,得之矣。」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蛇的七寸在頭以下,腹部之上,這是蛇的要害之處,如果能夠看清楚,重重的擊打,就能夠將這條蛇給解決了。這個記載簡單明了,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只不過,很多人好奇的是,蛇的七寸究竟是什麼位置,為什麼會被認為能一擊即中?又是不是真的如諺語說的那樣,能夠一擊即中?
一般認為,按照現在的單位換算一下的話,七寸大約等於現在的23釐米,而這個距離是從蛇的頭開始算的,也就是距離頭部23釐米左右的位置,那麼這個位置究竟是什麼呢?
實際上,有些蛇的七寸正是心臟所在的位置,我們知道,心臟是很重要的一個器官,一旦心臟受到重擊,那麼,這條蛇基本就廢了,所以對於一些蛇來說,所謂的「打蛇打七寸」打的正是蛇的心臟,狠狠地擊下去,即便不能一招斃命,也能一招制蛇,至少能夠保證它再也不會傷害到人了。
不過,有一個問題是,並非所有蛇的心臟都在七寸處,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有些蛇都沒有七寸長。而且就目前已知的,蛇的種類至少在三千種以上,這麼多種類,它們的長度、心臟的位置很多都是不一樣的,根本不可能用七寸這個數據來統一概括。
曾有人做過實驗,即便是長度相同的不同種類的蛇,心臟的位置也不盡相同,有的在七寸位置上,有的還要靠後,比如十寸左右的位置,或者十二寸左右的位置等。所以,蛇的心臟並不都在七寸位置處,七寸只能算是一個籠統的說法。
而且,除了「打蛇打七寸」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打蛇打三寸」,只不過這種說法較少,多不為人熟知。其實,不管是七寸也好,三寸也罷,遵循的一個道理就是,打蛇的時候要打它的要害之處,力求一擊即中,一招制服。
當然,即便七寸不是心臟的位置,也能因為重傷它的脊椎骨而對其造成很大的傷 害,如果尋不到七寸的位置,或者蛇的長度本身就不夠七寸,那麼擊打其腹部同樣能夠得到想要的結果,就是不要去擊打它靠近尾巴的地方,這樣不僅是在作無用功,甚至還能激怒蛇,反而會對人造成傷害。
七寸之外,也可以打蛇的頭,只不過蛇的頭比較靈活,如果能夠擊中,則很容易將蛇制服,但如果打不中,很可能就錯過了對付它的最佳時機,反而於己不利。
說到底,打蛇打七寸能省下很多的麻煩,也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得到想要的結果,這和戰爭中的」擒賊先擒王「有共通之處。不過,這裡只是說一說「打蛇打七寸」這個諺語,但並不鼓勵大家去對付蛇,要知道蛇屬於保護動物。
雖然絕大多數的人遇到蛇都會害怕,但其實真正有毒的蛇並不多,尤其是北方,很多蛇都是沒有毒的,它們對於維持生態平衡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比如很多蛇喜歡吃鼠,鼠類向來是糧食的天敵,也能帶來很多的疾病,所以從這裡來說,蛇對於人類來說是很友好的。
當然,蛇還有很多的科學價值,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但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蛇的數量和種類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這個四姑娘就很有感受。四姑娘的家在山旮旯裡,小時候經常遇到蛇,甚至有什麼一年就能遇到十幾條,但最近幾年,一條也沒有遇到過。
雖然蛇的棲息環境是多種多樣的,但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增加和棲息地的環境的改變,蛇類的確變得越來越少,這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所以當遇到蛇的時候不要想著去傷害它,實際上,大部分的蛇都不會主動進攻人類,我們也就不沒有必要去傷害它們,只需要避開就是了。不能因為害怕它就讓它永遠消失,即便做不成朋友,也不必成為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