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剪代筆,以布為色,中國傳統工藝布貼畫從宮廷補繡傳承而來,折射出風俗習尚、民族風情背後的一方人文底蘊。古有布貼畫傳意,今有金絲勾神韻。在德州市,一項在布貼畫基礎上創新演變而來的工藝金絲彩貼的誕生,填補了工藝美術行業的空白。日前,金絲彩貼技藝入選我省第五批非遺項目名錄,記者採訪該項目傳承人李愛民。◎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許倩
李愛民創作的金絲彩貼畫
改進工藝,填補行業空白
布貼畫技藝自古有之,畫面內容反映生活日常,因其製作手法的不同也被稱為布堆畫、布摞畫,畫面剪貼的邊線明朗整潔,富有木刻版畫的刀木特點,是中國民間常見的手工藝術之一。從傳統布貼畫技藝而來,創新材料和技法而成的金絲彩貼技藝,是中國傳統工藝於傳承中創新的一項代表。
首創金絲彩貼工藝的是李愛民的父親李福生,因李福生的母親心靈手巧,精通各種針線活,受家庭環境的薰陶,兒時的李福生就開始學習繪畫,做手工藝品,也由此打下了深厚的藝術基礎。1973年,德州市成立工藝美術廠,李福生開始在廠裡上班,並負責工藝美術設計工作。也正是這段時間的積累,讓他與金絲彩貼結下了不解之緣。
彼時,由於工作需要,李福生經常參加全國各地的展會,參觀過程中見到了很多有關布貼的藝術作品,如青島、煙臺的補花臺布、福建的布雕花、蘇州的金絲繡品,產地不同、工藝各異的作品開拓了他的視野,也啟發了他的靈感。一個創作新作品的想法油然而生,那便是在傳統布貼畫的基礎上創新,用金線來加工成立體的新作品,而這也是金絲彩貼工藝的萌芽。
儘管創意早已萌生,但從靈感到成品的過程卻費了一番波折。最大的難點在於材料不同帶來的粘貼問題。「傳統布貼畫的膠並不適合金絲線的粘貼,容易脫落。不同材質的膠,熬製不同的時間,膠的黏度都不盡相同。」李愛民告訴記者,經過多次嘗試,父親最終發現一種顆粒狀的膠,熬製特定時長,可以將金絲線牢固地粘貼在布畫上。這種以金絲線和各種紡織品為主要原料,將傳統的布貼工藝擴大為平面壁掛式的工藝美術作品研發成功,命名為金絲彩貼,彼時是1992年。
精益求精,於傳承中創新
從母親那習得針線技藝後,李福生又將改進後的金絲彩貼技藝傳給了兒子李愛民。「金絲彩貼是一種集民間布貼畫、工筆國畫、景泰蘭、瀝粉貼金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的全新工藝樣式。」李愛民告訴記者,整套工藝製作要經過下料、粘貼、勾描、裝裱等多道工序,於是一件作品的製作要經過一星期左右的時間。
傳承過程中,父子兩人不斷吸取先進的技術和流行元素,用以豐富金絲彩貼的創作內容和手法。近年來,經過改進後的金絲彩貼構圖更加新穎,藝術手法也更加成熟。其中比較顯著的變化體現在畫面的設計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布料的花色更加豐富,與此同時,漸變色、潤色等工藝手法的產生讓同一塊布料就可以體現出色彩的變化。然而,材料帶來的漸變色的畫面呈現也在製作過程中產生了新的難題。為了將金絲彩貼畫顏色變化的細節部分做好,李愛民和父親多次嘗試,又在金絲彩貼的製作中加入了工筆畫的技法。「簡單的一塊布料很難體現出來的畫面變化在加入了工筆畫技法後,寥寥數筆就能使整個畫面栩栩如生。」
得益於此,金絲彩貼的色彩更加靈動,整個畫面也更加生動形象。「以前的布貼畫以平面作品居多,現在不論是線條方面還是材料的選擇方面都更加立體。除了傳統的布料,還融入了羽毛等材料,讓畫面效果更加生動。」李愛民說。
從材料選取到畫面製作再到裝裱成畫,李愛民和父親對金絲彩貼的改進全面而細緻。為改善金絲彩貼畫傳統的框架裝裱方式不便攜帶的缺陷,兩人嘗試用便攜的捲軸裝裱方式並在原有裝裱技術上加以改進,框架中間加一層特質的布料,將畫心粘在布料上,再將布料粘貼到捲軸上。這一獨創的裡外全布的捲軸裝裱方式,使作品既美觀又便於攜帶,突破了原有的裝裱瓶頸。
工藝煥新,非遺變身文旅名片
在文旅融合的當下,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探索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思路,以旅遊商品或文創的形式讓非遺技藝煥發新的生機。李愛民也是如此。近年來,他多次參與省內外展會活動,在展示技藝的同時也不斷豐富著作品的種類。2014年,金絲彩貼技藝入選德州市第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020年入選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如今的金絲彩貼工藝集民間布貼畫、工筆國畫、景泰藍、瀝粉貼金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以掛軸式和框式表現,最適合表現花鳥、林木古建、歷史人物等傳統文化內容。」李愛民介紹,在展現傳統文化內容的同時自己也通過對材料和畫面的創新將金絲彩貼工藝應用到不同的產品設計中。
2011年,李愛民製作的金絲彩貼作品被評選為「到山東不可不買的100種特色旅遊商品」。此後,將不同尺寸的畫作濃縮為便於攜帶的文旅商品成為了他探索的新方向。2019年,李愛民生產的金絲彩貼應用產品圓扇、帆布包等大批量生產銷售,收穫了顧客的好評。這其中,大學學設計的女兒也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受我的影響,女兒大學學習了設計專業,如今也會參與作品的設計和製作。平常我也會跟女兒進行交流創作,在金絲彩貼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融入具有現代特色的元素。」李愛民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李愛民的產品仍採用手工製作,多為客戶下單定製。因臨近農曆新年,訂單相較平常多了不少。「大多是一些比較喜慶、寓意美好的作品。」李愛民說,儘管訂單都是依照客戶需求製作,但近期自己也在籌備對工藝和作品進一步改進。「目前還在構思階段,改進後的工藝在形式和材料使用上都會有所變化,預計今年能夠實現,屆時會呈現出一個煥發生機的新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