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區自古就是邊陲之地,其中,遠離中原的雲南很長一段時間都被劃為邊陲的邊陲,可是在這裡卻滋養了很多古代文明出現,其中位於滇中地區的古滇國最為神秘。
因為沒有過多的文獻記載,《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的曇花一現,甚至讓人懷疑古滇國是否真的存在。直到1956年,「滇王之印」的出土才證實了2000多年前,滇池岸邊真的存在過一個叫「滇」的國度。
除了「滇王之印」,在晉寧縣石寨山、江川李家山,不少古滇國的青銅器也隨之被發現。其中,一些形態和用途都很獨特的器具,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經過專家的考證和研究,這些極為罕見的器具被命名為——貯貝器。
什麼是貯貝器?
貯貝器是古滇國用來貯藏海貝的一種青銅容器,屬於滇文化獨有的器物,出現於戰國末期,西漢中期時達到鼎盛,在東漢初期消亡。
貯貝器相當於今天的存錢罐,但要比存錢罐高大上得多,它不僅器身上有裝飾的線條和圖案,器蓋上還有各種銅塑造型組成的場景,而且每個貯貝器蓋子上所呈現的內容各不相同,例如「詛盟」場面貯貝器,「祈年」、「春播」儀式貯貝器,八牛貯貝器,殺人祭銅鼓貯貝器,紡織群像貯貝器,等等。不同的場景反映了古滇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外交等多個方面的實際情況,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是古滇國青銅藝術水準的展現,也代表著雲南青銅器失蠟法鑄造的最高成就。

失蠟法是2000多年前,古滇國人鑄造青銅器的方法之一,要先用蜂蠟做好模型,再用耐火的材料作芯以及外敷成形後,加熱讓蜂蠟全部融化流出形成新的空殼,再灌入金屬溶液,冷卻後器物就鑄成了。這種方式鑄造的器物,視覺上不僅玲瓏剔透,而且還會有鏤空的效果,只可惜後來逐漸消失。

貯貝器的形狀有筒形、鼓形兩種最初,人們使用的是筒形貯貝器,隨著古滇國經濟的發展,西漢時期達到頂峰,大量的銅鼓被改成貯貝器,與此同時,不僅器蓋上人物與動物的活動場面有所增加,器身上也增刻了許多線條圖案,有的甚至做了鎏金處理,貯貝器的樣式也變得十分豐富,發展到後來,甚至出現了的疊鼓形貯貝器,可見當時古滇國的經濟實力還是不錯的。
貯貝器對古滇國意味著什麼?

彰顯權威、財富、信仰從目前貯貝器均出土於大型墓葬這一情況看,當時這種專門用來貯藏海貝的容器並不是人手一份的日常器物,而是擁有財富和權威地位的人才能持有的專用品,例如滇王以及貴族,是一種身份、財富、地位的象徵。
而且大部分貯貝器器蓋上展現的場景,與墓主人生前參與的活動有關,這也展現了古滇國人關於生命存在形式的思考與信仰。
記錄古滇國文化的立體史書在現已出土的貯貝器身上,能見到戰爭、祭祀、納貢、狩獵、春耕等與古滇國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場面,這些場景的組成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貴族、祭司、奴隸主、奴隸等人物為主,另一類以牛、虎、鳥、鹿、兔、狗等動物為主,也有兩者共同出現的。因為古滇國沒有文字,這些形態鮮活的場景,自然成為人們了解、研究古滇國文化與文明的重要歷史資料。
遠離大海的古滇國,從哪裡得到的海貝?
在雲南高原的青銅器中,發現產自太平洋、印度洋熱帶沿海地區的「環紋海貝」時,人們不禁要問:遠離大海的古滇國,從哪裡得到的海貝?

其實答案很簡單——蜀身毒道
早在秦始皇、漢武帝對西南地區進行開發之前,民間已經有了連通四川、雲南、印度的蜀身毒道,人們會往返其間進行貿易。而且雲南還有一條經通海、建水、開遠等地通往越南河內的出國古道,由此可見,當時古滇國雖遠離大海卻能從民間往來的商旅手中,換取罕見而珍貴的海貝作為貨幣,因為來自遙遠的海外,這些珍貴的海貝也可以算是當時的「國際貨幣」。
2000多年過去了,儘管這些古老的青銅器,已經失去從前的功用,但是卻為後人保留了一段神秘、遙遠的古滇國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