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才子皆命運悲慘,一人被埋入雪中凍死,一人卒於戍所

2021-01-08 Hei白歷史

明朝文人的地位,還要在宋朝之上,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明代的文人,只要考上個秀才,就有每月一石的稟膳費可拿,娶妻生子衣食無憂完全沒問題。不僅如此,即使沒有考上秀才,作為'在野賢人',也有和官僚同等的上疏權。

所以明朝也是文風頗盛之時,漢有賦、唐有詩、宋有詞、元有曲,而明朝之時,在歷史上最有盛名的莫過於小說了,著名的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是至今仍難以超越的經典;而明朝的三大才子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

TOP、3 解縉

解縉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人;傳說他小時候聰穎絕倫,有「神童」之稱。在襁褓之中他母親就在地上寫字讓他認識;五歲時他父親教他詩文他聽一遍就能記住;七歲時就能寫文章了;十歲一天背誦千言的文章,終身不忘;十二歲讀盡《四書》、《五經》,貫穿它們的義理。

1387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1388年,解縉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廷試與兄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授庶吉士,讀中秘書。同年,官至翰林學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邊。解縉雖有才,但年少成名,得罪了很多人,朱元璋認為解縉還缺乏涵養,必須修身養性,閉門思過,否則會成為眾臣攻擊的對象。

1391年,朱元璋召解縉父親進京,對他直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解縉只好隨父回歸吉水。在老家八年,他閉門著述,校改《元史》,補寫《宋書》,刪定《禮記》。1398年,朱元璋病逝,解縉進京弔喪。時明惠帝朱允炆臨朝,袁泰乘機進誨言,攻擊解縉「詔旨,且母喪未葬,父年九十,不當舍以行。」朱允炆聽信誨言,貶解縉為河州衛吏。

1402年,當時的禮部侍郎董倫為朱允炆所信任,在朱允炆麵前為解縉說了不少好話,這樣,解縉才被召回京師復職,任翰林待詔。十一月任內閣首輔。明成祖朱棣登基後,解縉升任翰林侍讀,奉命總裁《太祖實錄》、《列女傳》,書成,朱棣賞賜銀幣。其後又主編《永樂大典》。

1404年,解縉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為內閣首輔,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時。但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兒宗族都被流放到遼東。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TOP、2 徐渭

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但徐渭的號可就多了,共有十二個之多,最有名的如青藤老人、天池山人、山陰布衣、田水月等;徐渭青少年時得不到親生父母的疼愛,在家庭生活中地位低下,有寄人籬下之感。然而他聰穎異常,文思敏捷,六歲讀書,九歲便能作文,十多歲時仿揚雄的《解嘲》作《釋毀》,享譽遠近。當地的紳士們稱他為神童,將其與東漢的楊修、唐朝的劉晏相提並論。

自幼以才名著稱鄉裡的徐渭,卻在科舉道路上卻屢遭挫折。1540年,二十歲的他考中了秀才。此後,徐渭兩次參加紹興府鄉試,直到四十一歲時,經歷了八次考試的他,始終也未能中舉。此外,二十五歲時,徐家財產又被豪紳無賴霸佔,所屬的房產、田園,蕩然無存。二十六歲時,徐渭的愛妻潘氏又得病溘然去世。人亡家破,功名不第,使徐渭不知所措。為了謀生,他離鄉背井來到太倉,卻不得要領,只能徒勞而返。

1554年,倭寇進犯浙閩沿海,紹興府成為烽火之地。平時好閱兵法的徐渭,先後參加了柯亭、皋埠、龕山等地的戰役,並出謀劃策,初步顯示了軍事才能。此時,徐渭引起了浙江巡撫胡宗憲的注意。1558年冬,升任浙閩總督的胡宗憲,欽慕徐渭的才識。經過多次相邀,胡宗憲終於將徐渭招入幕府,充當幕僚。

後助胡宗憲擒徐海、誘汪直。胡宗憲被下獄後,徐渭在憂懼發狂之下自殺九次卻不死。後因殺繼妻被下獄論死,被囚七年後,得張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後南遊金陵,北走上谷,縱觀邊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貧病交加,藏書數千卷也被變賣殆盡,他自稱「南腔北調人」,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了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影響極大。書善行草,寫過大量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諳音律,愛戲曲,所著《南詞敘錄》為中國第一部關於南戲的理論專著,另有雜劇《四聲猿》、《歌代嘯》及文集傳世。

TOP、1 楊慎

楊慎字用修,號也是很多;四川新都人,祖籍廬陵。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他自幼聰慧過人,又非常好學,再加上出生於書香門第,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歲時,楊慎的母親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常能背誦。十一歲時,就會寫近體詩;十二歲時,擬作《弔古戰場文》,頗受長輩們賞識。

楊慎二十一歲時,參加會試,主考官王鏊、梁儲已將楊慎寫的文章列為卷首。不料燭花竟落到考卷上燒壞,以致名落孫山。遭此意外的打擊,楊慎並沒有灰心失望。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楊慎終於在1511年二十四歲時,殿試第一,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從此,楊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臺。後因母親去世而回鄉守喪,服喪完畢後又出任翰林修撰。

楊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艱辛的。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明武宗朱厚照不理朝政,喜歡到處遊玩。針對朱厚照荒誕的行為,楊慎不避斧鉞,敢於犯言直諫,於1517年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責朱厚照「輕舉妄動,非事而遊」,勸他停止這種荒唐行為。朱厚照根本不理睬,依舊我行我素。楊慎目睹民不聊生,國事日非,實在氣憤不過,稱病告假,辭官歸裡。

1521年,朱厚照駕崩。因朱厚照無子,經張皇后及楊慎父親楊廷和商議,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後,授楊慎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1523年,參與纂修《武宗實錄》,充纂修官。1524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於雲南永昌衛。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後雖往返於四川、雲南等地,仍終老於永昌衛。1559年,楊慎卒於戍所,年七十二。

楊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覽群書。後人論及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楊慎為第一。他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其詩沉酣六朝,攬採晚唐,創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於當時風氣之外。著作達四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明朝三大才子,無一有好下場,雖然後世皇帝都為其平反,而且還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但是卻掩蓋不住他們在世之時的慘狀;本都是天之驕子,除了對在文學上的成就外,對朝政也是頗有見解,可惜卻因為性格等問題,落得如此結局,讓人唏噓;當然,最慘的還是要數解縉,不僅被埋入雪中凍死,而且還被罰抄家產,家族被流放……

相關焦點

  • 此人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卻被流放滇南幾十年,晚年在戍所中死去
    明朝的三大才子是哪三位?不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而是解縉、徐渭和楊慎。這三大才子,都是才華出眾,卻又下場極慘。今天單說楊慎,本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卻被流放滇南幾十年,晚年在戍所中死去。楊慎這個人是官宦世家出身,他爹是當朝的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楊廷和。
  • 「明朝三大才子」都有誰,其中一人鄭板橋自願稱是其「門下走狗」
    其實明朝的才子有很多,只不過在比較之下,很多人就顯得平平無奇了。就好比明朝一共有90位狀元,但並非每個人都在後世有名氣。相反像解縉只是「同進士出身」,但他在後世卻赫赫有名。 因此,能夠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的人,一定具有過人之處,才能在整個276年的明朝歷史中脫穎而出。
  • 魚腹丹書 篝火狐鳴——九百個拿著竹竿木棒的戍卒顛覆了一代王朝
    奈何一連數日,陰雨綿綿就是不停,而且積水越來越多,戍卒們進退兩難,抱怨四起。此時,陳勝吳廣雖然不是舊識,但是遇到了這中情況也算是同事了,二人福禍相依,患難與共。兩個人秘密交流,想現在去漁陽兩三個月也到不了,明顯已經超了期限,按大秦律當斬首,難道我們就這樣,不甘心呀。吳廣提議逃跑,但是陳勝覺得逃跑,也沒有機會,跑到哪裡,都是大秦的管轄。
  • 明朝衛所內士兵:戰時為兵、閒時為農,立下赫赫戰功,後因何落幕
    一、衛所制的發展和壯大  明朝的衛所制是在元朝軍衛制的基礎上,結合朱元璋治軍思想進一步完善和強化而來的。其以維和所為核心,建立起一個金字塔形的軍事組織結構。一人參軍,全家皆為軍籍,且軍戶後代要一直繼承這一身份,使軍籍固化。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不愁兵源,軍戶只要有後代就有兵卒。壞的方面是,什麼級別的軍戶,其後代則一直是這個級別,想要升遷極為艱難,人一出生就可以看到一輩子的天花板,沒有上升空間,缺乏前進動力。
  • 明朝大才子寫的詞,豪邁曠達,家喻戶曉
    要說詩詞中的豪放派,人們第一時間便會想到的是蘇軾和辛棄疾,這老哥倆站在宋詞的神壇上,屹立不倒,讓人仰視。人們總是會記得大江東去的氣勢與感覺,達觀而俯視群雄。文壇領袖的形象一下子豐滿起來。辛棄疾一開口就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都是心胸和度量的考量。
  • 她是韋小寶師傅,現實中命運十分悲慘,死前還懷有身孕
    金庸老先生去世之後,留下了很多經典的小說作品,這些作品都被拍成了影視劇被觀眾所熟知。而且金庸的作品裡面,有很多人物都是有歷史原型的。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金庸非常經典的一個作品《鹿鼎記》。說起《鹿鼎記》,相信大家都知道,就算沒有看過原著,也應該看過很多版本的影視劇。小編最早看的一個版本,也是最喜歡的,就是陳小春版的《鹿鼎記》了。
  • 他是家喻戶曉的大才子,對聯罵人「老畜生」,最後活活凍死雪地上
    毛澤東在一篇題目為《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文章中,引用過這個對子,以此批評那些「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人。這幅對聯的作者叫解縉,與徐渭、楊慎一起並稱為明朝三大才子。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解縉從小就有「神童」的稱號。五歲時,「鵝鵝鵝」的詩文他聽一遍就能記住,七歲就能寫文章。
  • 林則徐死因成迷 林語堂稱其死於新疆戍所無根據
    《信仰之旅》是林語堂先生用英文寫成的眾多著述之一,書中談及林則徐之死,謂「林則徐被充軍新疆死於戍所」(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P22,胡簪雲譯),這話後半句錯了。  查《清史稿》、《廣東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有關林則徐的記載,均無死於新疆戍所之說。林語堂與林則徐皆為福建人,可謂同鄉同宗,但不知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出此語的依據何在。  按史實,林則徐並非死於新疆戍所。道光二十年(1839)六月,時任欽差大臣的林則徐,在虎門親督燒毀了二萬餘箱鴉片,計二百三十七萬六千多斤。次年英軍入侵,鴉片戰爭爆發。
  • 純愛:《二哈和他的白貓師尊》生死愛恨,所為一人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我有一點點想法徒弟墨燃X師尊楚晚寧書中的官配CP自是不用說了,百年好合。師尊楚晚寧隱忍倔強,進入死生之巔,被少年墨燃拜師的真心所打動,情愫在歲月的沉澱中悄然滋長,他深愛著墨燃,為墨狗子做了那麼多事也不說,還要被誤會,當真是心疼死個人。最後兩人走過重重磨難走到了一起,賺足了一把眼淚。
  • 象棋中五個卒的由來,一直到唐朝才確定,和古代軍法有關
    導讀:傳說象棋系傳說時代的黃帝所發明,「象棋兵戲也,皇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二車馬炮象士,五卒一帥,這就是一幅象棋單方的基本配置。其中每一種都有各自獨屬的走法,但為何卒只能走一步且不能後退,又為何數量最多?身先士卒、丟卒保車、無名小卒,「拱卒,將軍!」在經典的殘局中卒是必不可少的,那卒的妙用又有哪些?
  • 所念皆星河,星河中是你……
    「早春,夏日,暮秋中。」 可否具體? 「清晨,午後,深夜裡。」 可否再具體? 「在想你。」
  • 中國武術打假第一人,棍挑少林寺,打的少林無人不服
    這種名聲到了明朝達到巔峰,大家都說少林有神傳的長劍技(中國古代將棍稱為長劍),少林棍僧天下無敵。這可把俞大猷給饞壞了,因為俞大猷本身就是師從李良欽學習長劍技,現在聽說少林有神傳的長劍技,怎麼也要去看看啊!機會終於來了,嘉靖四十年,當嘉靖皇帝下令俞大猷從大同前往東南抗倭的時候,俞大猷特意繞道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只為了一睹傳說的的少林棍法。
  • 大帥哥結局悲慘,最後只剩狄奇一人,跟沅婉複合後參加革命
    大帥哥結局悲慘,最後只剩狄奇一人,跟沅婉複合後參加革命轉眼間由張衛健主演的大帥哥就要收官了,剛開始看的時候小編覺得這部劇沒什麼也不難猜,但是看到最後我發現這部劇不簡單,因為劇情進入正軌後整部劇都在燒腦了,任何一個細節都有不同的意義,雖然費腦但很好玩,在最後的幾集裡我們看到了馬炭的黑化屬性
  • 歷代詩詞名句賞析——一人獨釣一江秋
    1.一人獨釣一江秋 — —清·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 賞析:秋天氣寒,草木搖落,而江旁有一漁夫,獨自垂釣,給人一種落寞之感,立體感非常強烈。
  • 網絡小說界的「四大才子」,整個起點只有一人勉強入選,你同意麼
    如果說從這些大神作家中選出「四大才子」的話,恐怕下面這幾位稍微能有一些說服力。他們文筆華麗,遣詞造句信手拈來,每每有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1,管平潮,仙俠類代表作家,NII畢業的大牛,當年語文成績第一。代表作《仙劍奇俠傳》,《血歌行》,《仙劍問情》,《九州牧雲錄》,《滄海問劍》等。其中《仙路煙塵》被奉為中國仙俠小說的開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