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創造營#農村俗語是咱們的老祖宗們,祖祖輩輩世代流傳下來的歷史民間文化,是祖先們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他們聰明智慧的結晶,有許許多多都是啟發人生的寶貴精神財富,雖然很多俗語說得很通俗簡單,但是有時還是值得我們細心揣摩,用心品味,才能弄明白其中較深刻的道理的。那麼,農村俗語「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是什麼意思?又有何道理呢?
所謂「窮不丟書」的意思是說,人不管怎麼窮,就算再窮的人,也不能不讀書不識字,更不能把書本書籍給丟了。看起來這句話說的是過去,指的是那些沒有錢讀不起書,上不了學堂的貧窮人家的事情,比如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故事。實際上,即使是現在也還是應該如此的。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實行科舉制度,人們崇尚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走讀書科舉考試的路,就可以踏上仕途,做官發財,脫離貧窮。
因此,再窮的人,都不願意把書丟掉,寧願一大家人吃苦受累受窮,也要讓讀書的家人整天捧著書本。其實現在雖然社會時代完全變了,但是讀書的重要性依然沒有變。因為讀書學習增長知識才能,無論是什麼時候,都是用得著的。窮人要想發家致富,沒有文化科技知識肯定是不行的,要掙大錢,要有大的發展和成就,不讀書沒文化顯然是很難辦得到的。就像不少貧窮人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好讀書,將來考上名牌大學,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一樣,不就是「窮不丟書」的意願嗎?
所謂「富不丟豬」的意思是說,就算是個比較富裕的人家,也不要不餵養豬,而把這一項好處多多的家庭副業給丟掉了。眾所周知,農村裡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許多人家都喜歡養豬,其實在農村中養豬的好處確實是很多的。因為在農村裡一年中除掉冬季外,其它三季都可以找到餵養豬的飼料,比如青草、水草等,再加上糧食和經濟作物的莖葉殼、人不能吃的劣質穀物等等,就地取材,都可以作為養豬的飼料。養豬還可以把一年到頭的剩菜剩飯,充分地利用起來餵豬,關鍵是還可以用豬糞作為有機肥料施到地裡長莊稼或蔬菜等,比起化肥來要好得多。
既然養豬有如此多的好處,那麼,家住農村的朋友們,就算我們的日子過得富裕了,也還是要講究勤儉節約為好,仍然可以養上一兩頭豬,反正也費不了多少事,既可以把許多的廢物充分利用起來變成寶,又多了生活的樂趣,如果不需要豬用來賣錢的話,還可以到過年的時候,把豬殺了,過一個豐富快樂的「肥年」哩,何樂而不為,又何必丟掉豬而不養呢?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