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鳳頭鸚鵡僅1屬1種,棲息於熱帶雨林中,森林邊緣地帶、開闊稀樹的草原地帶等。通常成對活動,繁殖期聚小群,分布於紐幾內亞及其周圍島嶼和澳大利亞昆士蘭約克角半島北部地區。在國際寵物市場很受歡迎,售價達1萬多元美金,但人工繁殖較困難,所以盜捕現象很嚴重,種群數量受到威脅。
共有三個亞種,體長49-68釐米,翼展70-100釐米,體重500-950克。是十分美麗且獨特的鳳頭鸚鵡,由於臉部沒有羽毛的特色與金剛鸚鵡一樣,所以又有人稱「椰子金剛」,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鸚鵡。
喜歡坐落在樹木繁茂的地方,林區邊緣適合它們覓食和築巢。有時單獨一隻活動,常成對或5、6隻聚集活動,覓食也會聚集30左右的小群。單獨的棕櫚鳳頭鸚鵡,日出時開始的活動,會選擇高枝無葉的樹木,直到月光照亮了寧靜的夜晚。雄鳥會用巨大有力的嘴剝開食用又大又硬的種子與堅果,水果、嫩芽、漿果也是主要食物,它們臉部的顏色會依情緒而改變,受驚嚇或興奮時會由粉紅色變深紅色。繁殖期對留在其領土邊界之外的亞成鳥和非親鳥並不在意。
棕櫚鳳頭鸚鵡不會挖樹洞,一般利用樹上天然的空巢築窩。由於它們的體型大、尾巴長,要求的樹洞也特別大,有時甚至超過100歲的古樹。鳥巢具地面有一定高度,巢體具有的直徑為25-60釐米,深度往往接近一米。擁有這樣的巢穴,就難避免與其他鳥類,有袋類動物,爬行動物,甚至蜜蜂之間,發生偶爾的爭巢打鬥。棕櫚鳳頭鸚鵡會採用不同的植物材料,如桉樹樹枝,竹子,柳樹來裝飾自己的巢。它們生活的地區有許多適合築巢的材料,在繁殖季節開始,它們會頻頻造訪問這些地區,取材鋪巢。一年又一年,重複使用相同的巢。
繁殖時間取決於氣候條件,在澳大利亞,繁殖期約在8-1月,在紐幾內亞約在8月間。一窩只產1枚卵,偶爾兩枚,孵化期約30-33天,羽毛長成約13-16個星期。父母雙方共同孵化,而雄鳥照顧的更多,特別是飼養育雛,它得負責去尋找食物,餵養小鳥和雌鳥。雛鳥出生後赤裸裸的,沒有任何羽毛,母親將讓依偎在身旁,使它保持足夠的體溫,當它終於長出了羽毛,雌鳥也可以幫助尋找食物。幼鳥不離開巢直到年齡達到100-110天,這是任何種類的鸚鵡在巢逗留的最長期限。離巢後,幼鳥不適合飛得很遠,和父母再一起生活延長6個星期,親鳥仍有豢養,直到下個繁殖季開始,亞成鳥就會被驅逐出家庭的領土範圍。性成熟的年齡大約為6至7年。
有沒有像雞蛋一樣。。。。
圖片都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