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
孟子認為:一個人對他人懷有憐憫之心,是仁愛的最高境界。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形態每天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城市生活的快節奏和高競爭性,讓每個人在生存與享樂間疲於奔命。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得越來越疏離和冷漠。
在一個崇尚競爭的社會,狼性文化大行其道,冷血和無情成為了很多人推崇的生存之道。
地鐵裡,面對破衣爛衫的乞討者伸出的髒手,乘客們眼裡全是懷疑,然後就剩下了鄙視。
馬路上,一個老太太顫巍巍地摔倒,所有人都避之不及,地上只剩下老人無助的掙扎。
不是人們沒有憐憫之心,只是很多人已經沒有了善良的勇氣。
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去顯露自己內心的柔軟。
憐憫之心是一個人靈魂深處最大的善。
要珍視這份善,保有這份溫柔。
叔本華曾說過:
憐憫是所有道德之基。
在與人相處時,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行為的底線並不是法律,而是道德。
我們不去欺凌弱小,不去落井下石,不去傷害無辜,只是因為我們心中不忍。
想像一下,如果沒有心中這份不忍,一個人會變成什麼樣子?
他一定會變成野獸,或者成為魔鬼。
善良不是軟弱代名詞,善良是最高尚的情感。
如果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沒有了善意,只剩下冷冰冰的交易,試問,活在這樣的世間還有什麼意義?
憐憫是我們的天性,只是有時候我們總是忽略它。
所有的愛與情感都源於這份憐憫,珍惜心中的柔軟,因為它是我們道德的基石。
仁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聖人所說的仁愛,也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別人也不願意做,自己不願感受到的對待,別人也一樣不願意。
將心比心,就是比的心中的憐憫。
當我們看到陌生人彷徨無助的時候,我們不想自己到這樣的程度還沒人關心和幫助,因此我們幫助他。
當看到別的生命受到威脅時,我們挺身而出,儘自己所能,去幫助他人走出困頓。因為大家都說,這樣做為自己積下了後福。
當我們自己的父母年齡大了,行動不便,我們在身邊盡一下孝心,這是因為我們也不想,自己老了就成了子女急於擺脫的累贅,在孤獨和無助中死去。
憐憫之心會讓世界多一份理解。
這個世界最溫柔的對待就是「我理解你」。
當我們處理問題的時候,如果能夠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只考慮自己,那我們做事就會更加得體。
我們也會交到更多的朋友。
有憐憫之心的人更理解別人的苦衷,更能體會世間冷暖,更懂得如何與別人交往。
憐憫之心是對自己靈魂的升華,不是對別人的施捨。
當然,真正善良的人並不會濫用他的憐憫。隨意表達自己的憐憫之心是對別人的冒犯和侮辱。
真正懂得憐憫之心的人,是向內的,自發的,是珍惜自我心中的善,不求回報。
真正的善良,就像水,就像光,自然而然地滋潤別人,照亮世界。
只有偽善的人才用外在的憐憫去表達自己的優越感。
沒有人希望自己成為讓人可憐的人。當我們在提供幫助的時候,小心呵護他人的尊嚴,有憐憫之心的人,更加懂得如何對待弱者、幫助弱者。
「我不忍心……」
一個人的憐憫之心,就是他靈魂深處最大的善。
燭影搖紅,瘦盡燈花,用最平實的語言為你講述情感故事。點擊關注我,一起書寫你我的樂府。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