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一個兒子,不如養十個女兒。"
閨蜜嘆息著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當初生了兒子,在婆婆面前的志得意滿,已經從她的朋友圈消失殆盡,留下的只剩她對"小棉襖"般的女兒,無盡地遐想。
養兒堪比養二哈
養兒子,怎麼讓他早點開竅,這個問題傷透了許多父母的腦筋。因為,許多兒子就像家裡憋久的哈士奇,不知道什麼時候,用怎樣的方法,玩起"拆家"的遊戲。
小陳剛剛買了一隻幾百塊的口紅,作為自己任勞任怨當老媽的獎勵,塗了才兩次,朋友們都說顏色很配。
周末早上趕著出門買菜,6歲的兒子還沒起床,一般孩子都會睡的比較晚,所以她想早去早回,孩子應該沒問題的。
當她回到家,場面沒法看,雪白的牆上,都是鮮豔的紅色,那麼刺目,那麼揪心。
她兒子也不知道為什麼今天醒的早,也不知道從哪裡翻出她的口紅,在她進門的時候,還在開心地塗鴉,就像個天真的小藝術家,把她氣得。
所有人都說,男孩天生好動,充滿冒險精神。所以,我們往往聽說的"熊孩子",大都也是調皮的男孩。
前段時間,一個視頻在網上爆火。
一個武漢的男孩,貪玩好奇,把頭卡進防盜網,父親試了多次拔不出來,只能無奈尋求消防的幫助,這個父親看著消防員施救,毫不著急,反而抱著手在一旁笑。
類似的事情,可真不少:
有意思的是,這些"卡頭娃",大都是男孩,年齡大約在4-8歲之間。
看起來卡頭是件搞笑的事,雞飛狗跳的,但其實背後可能的危險,或許會危及孩子生命。孩子在卡住後,可能會因恐慌胡亂掙扎,造成窒息或者頸部受傷,這可不是玩笑。
除了這些"烏龍",男孩子們總能搞出一些哭笑不得,有時候恨不得要揍他們的事。
養兒子,似乎真的好像養哈士奇,就是不如養女兒讓家長放心,女兒多麼溫順體貼,在家裡玩玩布娃娃,還會幫下班的爸爸拿拖鞋。
而養兒子,他們會給你搗蛋、搗蛋、還是搗蛋。
難怪閨蜜會說養一個兒子,還不如養十個女兒。
男孩難開竅,淘氣堪比二哈?"睪丸激素"家長應了解
1849年,德國哥廷根的Arnold教授,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去掉了一隻公雞的雄激素器官,發現這隻公雞不再好鬥,從此開始了科學研究"睪丸激素"的歷史篇章。
一直到1931年,德國化學家布特南特,從動物睪丸中,分離出一種全新物質,人們才看到"睪丸激素"的真正面貌。
而這種物質,正是男孩子們"野性難馴""富於挑戰""淘氣比二哈"的重要原因。
反過來想,男孩子們需要有點"野性",才是他們發育正常,即將成長為男子漢的特徵。
家長倒是真不需要為此著急煩惱。
並且,"睪丸激素"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有多次高峰期,這個時間段裡的男孩,格外調皮,家長需要多加了解,不要冤枉了他。
01.剛出生
男孩兒剛出生,體內睪丸激素含量與12歲的男孩相當,這是男幼兒向男孩發育的重要階段。所以,許多男嬰動靜比較大,也是這個原因造成。
02.愛打鬧的4歲
從出生到4歲前,睪丸激素在男孩身體的含量不高。一旦進入4歲,生物鐘開始敲響,男孩們就開始各種"作妖"。所以,這個年紀的男孩,喜歡冒險,喜歡探索,喜歡打鬧。
03.繞不開的青春期
11歲開始,許多男孩進入了青春期,體內的睪丸激素再次增加,高峰值可以達到4歲前的8倍。也是在這個時候,男孩們身高開始猛竄,追上同齡女生,變聲和其他的男性特徵,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當然,家長們難以應付的"青春期",也就一起到來了。
04.成年了
男孩子25歲之後,已經相當成熟,這時候的睪丸激素,會再次進入高峰,讓男孩更有闖蕩世界的精神,所以這個年紀的男孩更奮鬥更拼搏,直到40歲,睪丸激素含量下降,趨於成熟。
兒子如何養,才能讓父母不頭疼?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他的父親鯀治水用的是"堵"的法子,哪裡鬧洪水,他就去哪裡堵,結果洪災遍地,還害了自己的性命。
而大禹總結了父親的經驗,用"疏"的方法,把洪水引流到別的荒地去,反而成功治理洪水,成為古代聖人。
從這個故事裡,家長們可以總結一些育兒經驗。
養育男孩——堵不如疏。
第一,撒歡
由於睪丸激素的影響,男孩子們精力超級旺盛,不讓他們探索和瘋鬧,就像讓他們關禁閉一樣難受。
家長可以找一片安全的地方,讓男孩子們盡情撒歡。推薦儘早讓男孩們接觸足球籃球等運動,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一方面促進孩子生長發育,最重要的是,消耗掉他們無處發洩的精力,把他們的"電池"耗光,他們就老實了。
第二,交流
保持良好的溝通,是做父母的應該完成的事,和這些調皮男孩交流的目的,不是阻止他們搗蛋,而是告訴他們"原則"。有想像力,想要冒險可以,不要傷害自己,不要傷害別人,不要破壞公物和他人財產。能夠遵守這些原則,孩子就像拴在繩子那頭的風箏,出不了大問題。
男孩雖然有時候調皮搗蛋,但同樣也是因為睪丸激素的原因,他們更有挑戰性,他們將會成長為家庭的脊柱。
所以,耐心培養一個好兒子,能讓家庭變得更幸福。
你了解你家的兒子嗎?又了解睪丸激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