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毛蟲很容易成為捕食者的美食時,把自己轉變成蛇類則是一種便捷的選擇。本圖所示,偽裝成蛇的天蛾毛蟲正是這樣做的,當它受到威脅時,會將腿及頭部縮入體內,膨脹背部使其看起來像條蛇。這條蛇的頭部其實是毛蟲的尾巴。
效仿蛇類的天蛾毛蟲並不是逐漸發展一些獨特的技巧躲避敵人捕食的唯一一種毛蟲。例如,燕尾毛蟲,它通過控制身上的一雙巨大的眼點,使其看起來很兇惡,導致一些投機取巧的捕食者會三思而後行。
如本圖所示,一些毛蟲則長出充滿毒素的長毛、體刺及其他裝飾。
瘤蛾毛蟲長有膨脹的綠色腹部,可以隱藏其頭部。它可以偽裝成未成熟的漿果,以威懾鳥類的捕食。
當被打擾時,銀色天社蛾幼蟲會腫脹自己的上半身偽裝成巨大的紅色頭部及偽造的黑色眼睛。在腹部尾端叉子般的觸鬚則延續到其背部,紅色的細管從頂部伸出發出刺鼻的氣味。如果這還不夠造成威脅,它會向敵人噴射酸性物質。
毛蟲要防衛的不僅僅是捕食者,在北極區的燈蛾毛蟲還必須抵抗零下的氣溫。為了禦寒,這種毛蟲須產生防凍蛋白質以防細胞被完全凍上,它全身包裹上長毛以最小化熱量損耗。
大蠶蛾毛蟲的腳都長出刺來抵禦危險。
象天蛾毛蟲偽裝成蛇。
粗毛蛾毛蟲鋪張身體偽裝自己。
鞍背刺蛾毛蟲。
法蘭絨毛蟲。
一隻刺毛蟲盤踞在葉子上,偽裝成帶刺的玫瑰。
一隻刺蛾毛蟲長出長長的白絲躲避危險。
一隻玉米天蠶蛾攀附在一根葉莖上,長出刺來抵禦危險。
一隻燕尾蝶毛蟲盤踞在綠葉上。
蜆蝶科毛蟲全身裹著細長的白絲以躲避危險。
一隻白斑毒蛾幼蟲長出長刺保衛自己。
一隻刺蛾毛蟲展開成綠葉狀,保護自己。
一隻天蛾毛蟲面部類似喇叭。
巨大的鳳蝶毛蟲伸展出具有嗅覺的觸角。
一隻斑馬蝴蝶毛蟲在枝葉間爬行。
一隻胡桃毛蟲長出細長的白絲攀附在一葉莖上。
一隻天蛾蠶毛蟲長出黑白相間的小刺抵禦外界危險。(彬彬)
松毛蟲屬鱗翅目(Lepidoptera)枯葉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蟲屬昆蟲。又名毛蟲、火毛蟲,古稱松蠶。食害松科、柏科。中國最早的記載見於1530年廣東《龍川縣誌》:「明嘉靖九年,大旱時連年發生,毛黑,食松葉盡而立枯,作繭松枝上,冬末乃化盡。」至今,松毛蟲仍是森林害蟲中發生量大、為害面廣的主要森林害蟲。從南到北,遍及全中國各省(自治區),常年發生面積達3000~5000萬畝,每年因松毛蟲災害使木材生長量減少約500萬立方米。松毛蟲毒毛刺入人體還會引起松毛蟲病。到1985年止,全世界有記載的松毛蟲為28種,中國除歐洲松毛蟲(D.pini)、巴基斯坦松毛蟲(D.benderi)外,其他26種都有發現包括臺灣省的兩個特有種。其中造成嚴重災害的,計有落葉松毛蟲、赤松毛蟲、油松毛蟲、馬尾松毛蟲、雲南松毛蟲、思茅松毛蟲、德昌松毛蟲、文山松毛蟲8種,尤以馬尾松毛蟲為害最烈。
來自:互動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