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1日電 據澳洲網編譯報導,2月21日是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專家近日分析了在澳大利亞不同語言的發展趨勢,數據顯示,澳大利亞增長最多的群體是說中文(普通話)的人群。
更多澳大利亞人說亞洲語言
SBS報導,澳大利亞人口構成的最大變化是那些非英語背景的人,他們現在佔總人口的21%,該比例高於1996年的15%,來自中國和印度的移民大幅增加。數據顯示,1966年,來自印度和中國的移民佔總人口1.6%,2016年達到15%。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顯示,澳大利亞說中文、旁遮普語、波斯語和印地語的人數增長最快。其中,增長最多的群體是說漢語普通話人群,有60萬人在家裡說普通話,自2011年以來增加了26萬人。
說普通話、旁遮普語和印地語的澳人增加了,相比而言,說義大利語和希臘語的人數減少了。1996年,義大利語是澳大利亞的第二語言,而現在說義大利語的人數下降了2.8萬人。研究表明,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更可能說母親所說的語言。
對此,部分語言專家稱,澳大利亞正在經歷從說歐洲語言到說亞洲語言的巨大轉變。人口學家卡普阿諾(Glenn Capuano)表示,在澳大利亞語言多樣化是一個長期趨勢。「在過去20年裡,澳大利亞增加了約200萬人說英語以外的語言,說普通話的人數在20年裡增長了5倍。」同時,卡普阿諾指出,澳人會詢問非英語母語者的英語熟練程度,對在澳大利亞生活的印度人來說,掌握兩種或多種語言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華裔女兒學中文和希臘語
據了解,斯文特克(Nina Sventek)5歲的女兒安布爾(Amber)從小就在學說希臘語和中文,以便了解兩種文化。據悉,斯文特克出生在中國,而丈夫尼克(Nick)的父母是希臘人和克羅埃西亞人。斯文特克說:「我們喜歡兩種生活方式,包括食物、社區和節日。」除了在墨爾本的一所小學就讀外,安布爾每周還要在希臘語和漢語學校中分別學習3小時語言課程。
現年33歲的亨德弗(Payal Hemdev)是墨爾本的一名廣告文字撰稿人,她說:「我6個月大的時候從印度移民到了杜拜,在2015年搬到了澳大利亞。我能說流利的英語和印地語,還能說阿拉伯語和基本的信德語。」當亨德弗與丈夫以及在海外的家人說話時,她可能會用英語開頭,用印地語結束。
據悉,現年31歲的墨爾本程式設計師薩塞裡奧(Marisa Cesario)和她的家人互相說英語,而不是義大利語。她說,父母是「地中海混血」,有義大利人、希臘人、黎巴嫩人和馬爾他人的血統。薩塞裡奧的父母曾經在南非和埃及生活過,他們還會說南非的公用荷蘭語以及阿拉伯語。薩塞裡奧在家裡會說一點義大利語,但現在很少使用。「我希望能說更多的義大利語,並渴望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希臘語。我也希望父母能用他們會的所有語言和我們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