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指出,做父母有5種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一是捨得給孩子花錢,不計代價;二是捨得給孩子花時間,總是陪伴在孩子左右;三是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跟風,在意孩子的健康、頭腦和心靈;四是為了教育孩子而主動學習;五是為了教育孩子修煉自己。
由此可見,一路陪伴孩子成長,一邊修煉自己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好媽媽的標準是什麼呢?溫柔,善良,有才華,還是能幹,從容,有耐心,這些都是給好媽媽貼的標籤,你做到了幾個呢?
是不是突然間覺得全部做到真的是太難了?每天不都寫作業,因為吃飯而雞飛狗跳嘛?
每一天都在糾結孩子的考試成績,每次都會因為成績的好壞歡喜或擔憂,有時候自己都覺得自己像神經病一樣,喜怒無常。
絕大多數的媽媽在孩子上學以後,都會發生每天的情緒失控問題,並且不同事件可以引發不同程度的「瞬間爆炸」。面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更是感覺「360度全方位立體交叉式」的暴擊自己。
這些根源不是別的,正是父母自己內心的緊張,不安,焦躁,導致的情緒化失控。把自己內心的壓力強行轉嫁給孩子。
凌想老師認為,新的一代父母開始學習,接受新的觀念,這只是父母們成長的第一步。因為「好媽媽」修煉自己到一定程度,最終要達到這樣一種境界:透過事,看到人,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1.望子成龍心切
其實看見這樣的家長,我也感同身受,小時候我媽就是這樣,只要見到我有一分鐘離開了我的小書桌,我媽就要開啟唐僧模式,我要再多待兩分鐘,我媽就會爆炸,我們家的大戰知道我高中畢業才熄火。
其實媽媽是為我好,要我出人頭地,但是我真的太累了。回憶起上學到高中畢業,沒出去玩過,連家裡哥哥姐姐的婚禮都沒有參加過。
2.把自己未完成的願望,讓孩子來完成
網上有個小故事說有三種鳥:第一種,這種鳥非常優秀,可以飛得很高很遠,可以到所有自己想去的地方;第二種,有的笨笨的,但是努力一點多飛一會兒還是可以達到目標的;第三種鳥,自己笨,又不勤奮,然後下個蛋,孵出來小小鳥,讓小小鳥替自己想去的地方,可是小小鳥並不想去。
多諷刺的故事,不過細想想,小小鳥也有自己的理想,小鳥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還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是不是有點缺乏道德主義。
3.攀比心,總被「別人家孩子」刺激到
親戚,同事,朋友大家到一起,總是願意炫耀自己的孩子,自己孩子懂事,自己孩子多才多藝,自己孩子成績好,學習不用操心等等,這時相對平庸一點的孩子的 家長就很煎熬,心裡就很難過。回了家這種被碾壓的情緒,猶如「洪荒之力」發洩到孩子身上。
如何修行到最高境界
1.放寬心
做一個稍微「懶惰」一點的家長,嘗試給孩子多一點空間,多一點自主權,其實孩子的能力遠超出你的想像。因為對於孩子事無巨細的照顧,所有的事情都大包大攬,很容易導致情緒失控。
2.給孩子說明自己的機會
有時候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說:「我知道啊,就是還沒改呢,」這時候你會被孩子所謂的「頂嘴,強詞奪理」氣的火冒三丈。但是你真的有等到孩子改到最後嗎?
有句話一個巴掌拍不響,在與孩子大戰爭吵的時候,有反省過自己嗎?真的去從孩子的出發點,看過這件事情嗎?
3.有質量有溫度的陪伴
很多家長跟孩子不在一個頻道上,總是以「監工,管教」的身份態度,來看著孩子。這是監控而不是陪伴。我們應該帶著誠意,跟孩子保持一致,孩子給媽媽背誦幼兒園新學的唐詩,媽媽應該認認真真的聽,而不是切著菜看都不看孩子一眼。
或者當下,感同身受,同理共情才能真正的明白孩子所做的一切。
4.自我反省
經常自我反省,如果自己情緒管理的很好會發生這種情況嗎?為什麼跟孩子變成「天敵」了,如果把工作情緒和家庭情緒分開會這樣嗎?如果跟孩子爸爸有良好的溝通,會有這麼多委屈嗎?最後把這些負面情緒,發洩在弱小的小孩子身上。
5.學會冷靜思考
非洲有句諺語:「哀怨只能說三遍,第四遍就變成了你的靈魂。」
我們可以有不滿,但是要學會自我調節,不能自己無限放大問題的嚴重程度,然後去冤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