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成群的紅嘴鷗現身重慶,在網上刷了屏,引發了「觀鳥潮」。隨後,「水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也來渝越冬,又引起了不少市民的關注。
其實,來重慶的候鳥可不止這兩種。
據了解,每年來渝越冬的候鳥大約有100多種,其中水鳥主要是雁鴨類和鷗類等。另外,每年春秋兩季,我市還會迎來10萬隻左右猛禽過境。
如何觀察記錄候鳥的蹤跡?候鳥在重慶有什麼有趣的事?
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採訪了重慶觀鳥會會長危騫。危騫有15年的觀鳥經驗,起初,觀鳥只是業餘愛好,現在,觀鳥成了他的本職工作。
獲得一張鳥類照片,計算一組鳥類數據,了解一種鳥類生活習性……都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看似簡單的照片、數據背後,卻隱藏著驚心動魄的故事。
危騫在野外觀鳥
放棄高薪工作 專職觀鳥
白鶺鴒是我市常見的一種鳥,其羽毛呈黑白兩色,飛行的時候呈波浪形。
「我小時候住在黃桷坪,經常看到白鶺鴒,覺得這種鳥飛起落下時,看上去很有趣。也許是因為鳥類較獸類或其他動物而言,更方便觀測。所以,從小就喜歡動物的我,把目光興趣鎖定在了觀鳥上。」危騫回憶道,小時候觀鳥,沒有什麼工具,只能憑肉眼觀察。
稍微長大一點,他除了日常觀察,還會看相關書籍,和電視、網絡上播放的相關科普紀錄片。
「觀鳥這個愛好,一直伴隨著我長大。畢業後,我從事計算機相關領域的工作,但業餘時間,我仍沒有忘記觀鳥。」危騫表示,2005年,他開始組織身邊有相同愛好的朋友,一起觀鳥,並開始系統性的搜集一些資料。
而這個組織,就是現如今重慶觀鳥會的前身。
「我組織他們,主要是開展戶外觀鳥、科普宣傳、鳥類調查研究這三大塊活動。這些活動旨在影響更多人愛鳥、護鳥。隨著活動一次次開展,組織裡面的人就越來越多,重慶觀鳥會也隨之誕生,目前觀鳥會活躍的愛好者都有三四千人。」危騫說,隨著對這項愛好的投入逐漸增多,自己開始無暇顧及本職工作。
經過思考,他決定放棄不錯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觀鳥工作中。「身邊的朋友、家人還是比較支持我,這些年,為了做鳥類研究,我去了很多省份、很多國家,包括南極也去了幾次。這些年,重慶的候鳥多了,也去了重慶不少地方」,危騫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這些經歷回想起來很有趣,但也很驚險。
危騫在野外拍攝的一些鳥類
野外觀鳥 比你想像的更驚心動魄
2017年12月,大巴山山頂,白雪皚皚。危騫等一行四人,赴山上做鳥類調查,沿樣線安裝自動相機。
「去之前,我們通過衛星定位系統,確定了一條樣線,上山後,準備沿著這條線走。誰知,一進山,發現積雪沒過膝蓋不說,由於地形複雜,我們的行進路線很快便偏離了樣線。」危騫回憶道,此次鳥類調查,去的四人,都有豐富的野外調查經驗,並經過專業培訓。因此,見路線偏離後,他們並不慌張,只是邊走邊往樣線上面靠。
「我們那天早上7點就進山了,如果路線不偏離,預計下午兩三點就能完成沿線安裝任務,到達目的地,隨即再返回。但最後,我們到達目的地時,已經是晚上6點多。」危騫說,夜幕降臨,山上寒風凜冽,幾人沒有帶額外的裝備,也不能在叢林裡生火過夜,如果就這麼幹站著,後果不堪設想。
思來想去,幾人最後決定沿著叢林山坡往下滑,抄近路下山。那是最快的路線,但也是最危險的路線。
在叢林裡,有大樹、有灌木、有斷枝斷樁,幾人靠著山坡的斜度,往下衝。如果稍微控制不好,就可能剎不住腳步,撞上樹木、斷枝斷樁等。另外,叢林裡很黑,但他們卻不敢打手電筒,怕電筒若是沒電了,適應了光明的眼睛在黑夜就更看不清楚。因此,幾人只能就著月光,往山坡下面衝。
就這麼衝了1個多小時,最後才衝到了山腳。到山腳的那一刻,感覺就像是劫後餘生。而此次任務,幾人安裝的攝影機,拍到了紅腹錦雞、勺雞等鳥類的珍貴影像資料。
還有一次,危騫和另外兩人,在晚秋時節去到貢嘎山。附近村莊的村民告訴他,村後有大型貓頭鷹活動。
為了觀察貓頭鷹,記錄它們夜間出行時間和活動、捕食習性等,幾人早早的便來到村民告知的地方。
「那個地方有一棵很大的柿子樹,柿子成熟後,掉落在地上,引來老鼠等小動物來吃,而貓頭鷹,則會來這裡捕食老鼠。」危騫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為了不驚擾貓頭鷹,幾人站在樹下,一動也不動。
天黑了,黑得伸手不見五指。慢慢地,就聽見腳下附近有窸窸窣窣的聲音。
「在黑暗裡,聽到這些聲音,是很可怕的,因為你不知道,在你附近活動的是什麼東西。」危騫說,為了觀察到貓頭鷹,再怕也不能動。就這樣足足站了兩個多小時,忽然感覺有東西,從頭頂掠過。
貓頭鷹來了!
「這種鳥類,飛行時幾乎都沒有聲音,只能憑感覺感知。知道它來了以後,我們才打開手電筒觀察情況,並拍攝下相關照片。」危騫說,觀鳥常在野外作業,因此像此類經歷,可謂是數不勝數。
而有時候觀鳥,也非常需要耐心,比如每年記錄大型猛禽過境重慶。
危騫在野外拍攝的貓頭鷹
大型猛禽過境重慶 今年首次完成7條嶺觀測工作
2013年,危騫與日本鳥類專家交流,從他們那裡了解到,有一種叫鳳頭蜂鷹的猛禽,在日本、俄羅斯等地繁殖。他們在一些鳳頭蜂鷹身上安裝跟蹤器,發現它們會在春秋時節,飛往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地。而飛行途中,會經過重慶。
於是,危騫和觀鳥會,從2013年,開始記錄大型猛禽過境重慶。
從地圖上看,重慶有不少平行嶺,平行嶺包括南山、歌樂山等山地。「起初我們的觀測點,就在南山和歌樂山最高點,一輪觀測要持續兩三個月,觀測時間是從早上8點到晚上6點。」危騫說,這期間,他們要一直看著天空,過去一群猛禽,就數它們有多少只,然後記錄下來。
「由於這個觀測耗時耗力,我們之前的觀測,都是在兩條平行嶺上進行。獲得數據後,再進行推導計算。而今年,我們首次完成了7條嶺同步監測。其中有一天,我們統計了七條嶺的觀測數據,發現那一天就有1萬多隻猛禽,從重慶遷徙過境。」危騫表示。
因此,重慶可不止是有候鳥越冬,它更是大型猛禽南北遷徙的重要通道,是實實在在的「鷹飛之城」。
《中國鳥類觀察手冊》樣書
《中國鳥類觀察手冊》明年出版 還有重慶觀鳥地圖
重慶觀鳥會團隊多年的觀測記錄研究,可謂收穫頗豐。
自2012年開始,重慶觀鳥會已連續6年,組織開展全重慶市轄區範圍內的中華秋沙鴨的越冬調查,通過調查了解到重慶是中華秋沙鴨越冬的重要區域,而南岸區的廣陽島則是重慶主城區長江範圍內唯一有記錄中華秋沙鴨的區域。
而明年年初,一本歷經10年準備積累的鳥類手繪圖鑑圖書《中國鳥類觀察手冊》即將出版面世。危騫說,這本書共近700頁,裡面記錄了1400多種鳥類,有30萬字的描述,以及4000張鳥類科學插畫。這本書文字、手繪作者共20餘人,來自全國各地,危騫便是其中一人。
基於多年的觀察積累,危騫為這本圖書,整理提供了200餘種鳥類的信息、照片。
而明年,為了方便市民觀鳥,以及了解我市的鳥類,重慶觀鳥會準備製作重慶觀鳥地圖。地圖上將標明一般鳥類,以及珍稀候鳥聚集地、觀測地,方便市民前往。
「市民在觀鳥前,可事先查閱相關鳥類習性,觀察過程中,遵守一些觀鳥基本規則。例如和鳥兒保持安全距離、不大聲喧譁等等。」危騫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鳥類是人類比較好親近的一種動物,希望更多人可以加入到愛鳥、護鳥的行列中,為鳥兒創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生存空間。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範聖卿 受訪者供圖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