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python的時間很長,零零散散加一起,將近3個小時,然而心得我實在沒法寫。
因為今天我只做了一項工作:復盤之前學的項目「名片管理系統」。
所以,我怎麼寫學習過程?
難道要告訴你們,我忘了 while 循環怎麼用?忘了如何將信息添加至字典?還有折騰半天才發現一開始沒有定義列表?
我這中年人不要面子啊!
《40歲老男人從0開始學python》系列從2月20日第一篇起,十一哥每天寫一篇學習心得,至今已經寫了27篇。
有朋友驚訝的評論到:「竟然還沒放棄?」
學習群裡有朋友笑談:「三天不學習,趕不上馮十一。」
其實,在我看來,這不算什麼因為我只是在踐行「費曼學習法」罷了。
1、廣受推崇的費曼學習法
費曼學習法是由美國物理學家費曼所發明的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
有人戲稱費曼是一個被物理耽誤了的撩妹高手,他在13歲就學完微積分,高中畢業之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24歲加入曼哈頓計劃,參與原子彈的秘密研製,並在同年拿到了普林斯頓物理學博士,之後就開始他的研究之路。
谷歌的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從青年時代就一直非常喜歡費曼,對他讚不絕口,因為費曼對他的人生軌跡影響非常大。同時也包括拉裡佩奇,包括比爾蓋茨,包括賈伯斯,都非常推崇費曼。
曾經有這樣一則報導:在一列開往北京方向的火車上,有一位農民父親,他的女兒三年前上考上了清華,兒子後來上了北大。
有人就好奇的問他:「你把兩個孩子都拉扯進了象牙塔,是不是有什麼絕招啊,說出來我們聽聽唄。」
農民父親撓撓頭,憨厚的說:「我這人沒什麼文化,也不懂什麼絕招。只是覺得孩子上學花了那麼多錢,不能白花了,就讓孩子每天放學回家,把老師在學校講的內容跟自己講一遍,如果有弄不懂的地方就問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讓孩子第二天問老師。這樣一來,花一份的錢,教了兩個人。」
其實這位父親所說的,正是費曼學習法的典型體現。
費曼學習法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通過向別人清楚的解說某一件事,來確認自己是否真正弄懂了這件事。
2、費曼學習法的核心:輸出
通常來說,把費曼學習法分為四步,即:
選擇目標:確定要學什麼或者幹什麼。教學: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別人」。糾錯:針對教學中的問題,進一步強化。簡化:將學習內容進行提煉,形成一個個模塊,內化到大腦中。
這四步中,第二步「教學」是費曼學習法的特色和精髓。
這裡所說的傳授給「別人」包括很多種情況。
最常見的,上學時候,咱這種學渣碰到不會的題目請教學霸,學霸給咱講題,咱就是所謂的「別人」。
現在想想,表面上咱佔了學霸的時間,實際上學霸是用費曼學習法「逼」自己查缺補漏呢。
前陣子看網上有個哥們說自己學東西,學會了一個,就把它製作成課程,放到網上賣錢,這個操作也是很溜的。
不過這個辦法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成本有點高、難度有點大。
所以就可以採用十一哥現在的辦法:
每天學python,輸入完之後立馬輸出,寫成文章讓大夥看,而且儘量能講明白,這樣比只是傻傻的看、呆呆的學,效果真的要好太多了。
當然,如果你連文章都懶得寫,那還可以使用「虛擬小白」的辦法。
比如看完一本書,就把書中的要點在一張白紙上寫出來。
再把紙背過來,模擬自己是一個老師,對面坐著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白,正望眼欲穿的聽你講這本書。
然後對著那個想像的小白,一字一句的講給他聽。
費曼老爺子有一句很經典的話「I couldn’t reduce it to the freshman level. That means we really don’tunderstand it.」,意思是說「如果不能把一個科學概念講得讓一個大學新生也能聽懂,那就說明我自己對這個概念也是一知半解的。」
所以,檢驗自己學沒學會的標準很簡單:能不能以最簡單的話進行輸出。
3、找到學習的內在動力
關於費曼學習法中的第一步「選擇目標」,通過這將近一個月的學習,我有了新的體會。
最開始,我學python的目標就是爬蟲,要爬房子信息,希望通過學python,可以買到性價比最高的學區房。
一直把這個當目標,最後學好python,現在想想,真的挺需要毅力、打雞血的。
隨著我把學習心得發到網上,我發現受到了很多朋友的關注。
更有朋友將我40歲老漢學python的行為稱之為「奧特曼才能做到的事」。
最讓我受到觸動的,是有朋友說,看到我寫的文章,才發現自己37歲還不算老,也開始動手學了。
我忽然發現,一個40歲男人學python的行為,好像真的有觸動到某些人。
坦白的說,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我這個普通人,竟然真的有一天,會影響一個甚至幾個完全不認識的人。
所以現在我每天學python、寫心得、發網上,從頭到尾變成了一件很期待的事情。
自己寫完文章,大家看完感覺很high、都說有幫到他們!
這種行為,往大了說,是不是也算在改變,這個世界,吧?
哪個男人還沒個英雄夢呢?
即使這個男人已經40歲了,他也難改中二少年的本色!
事實上,之前看完文章習慣性的點讚、收藏卻懶得評論的朋友們,也是錯誤的。
看完文章、再寫評論,不單純是對作者勞動成果的肯定,同時也是費曼學習的過程。輸入完馬上輸出,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更多的人看到你的心得體會,同時,也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
所以,你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麼做了吧?